外面寒風呼嘯包養網,棚內溫暖如包養春。室外氣溫達零下,走進山東省平度市崔家集鎮前洼村溫室種植大棚里,一排排圣女果掛了果,紅彤彤點綴在翠綠枝葉之間。棚里已來了不少村民忙著采摘,大家喜笑顏開,“一公斤能賣到包養網30塊錢!沒有教授指點,誰能賣這么好價錢!”
村民們說的“教授”,是青島農業大包養學園藝學院設施農業專家楊延杰教授。在包養他的指導下,去年前包養網洼村種了200多畝圣女果,年畝產5000公斤以上。
鼠年這個寒假有些“特殊”,包養在青島農業大學,有百余名身兼科包養技特派員身份的專家教授們敢于一邊戰“疫情”,一邊積極投身自己的服務聯系點開展技術幫貧扶困,呈現出了一幅生動的戰“疫”中脫貧包養一線扶貧忙的場景。
寒假忙:“科研課堂”設在田間地頭
從1月12日寒假開始至今,楊延杰就開始在他的幾個幫扶點之間忙。他表示要忙到2月中旬,一天也不休息。作為一名長期服務基層的包養科技特派員,包養10年來,他在青島市即墨區多個鄉鎮,進行露地蔬菜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設施蔬菜生態化種植技術、工廠化育苗、設施包養網有機基質栽培技術、鹽堿地設施蔬菜栽培等技術的示范推廣,為當地進行技術培訓、指導60余次。
走出校園,將“青農課堂”設在田間地頭、村口巷尾,包養網青島農大科技特派員們在全國各地開展培訓指導包養的實例數不勝數。
該校園藝學院茶學博士張新富副教授作為“魯渝合包養作科技指導員”到重慶市彭水縣進行產業服務。他顧不上春節假期休息,制訂了重慶市彭水縣茶產業發展策略,明確了當地集包養網中優勢發展名優茶、通過茶旅融合助推鄉包養網村振興的思路。春天正是產茶時,大年初五,張新富就趕緊回到彭水忙起來。
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年來,青島農大不斷包養網完善服務體系,累計向國家、省市縣派出1100余人次各級特派員,組建派出46支科技特派員團隊。“對科技特派員來說,沒有‘寒假’。學生放假沒有包養授課任務,正是老師們忙于科技服務時。”該校校長宋希云說。
“第一書記”扶貧路:找“病因”拔“貧根”
正月初六包養網這天,青島農大派駐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圣水包養峪鎮東仲都村“第一書記”張德鋒完成了當地種植黑皮雞樅菌的有關考察。
駐村工作不到一年的他與青島農大選派的4位“第一書記”在泗水包養網縣駐村幫扶,為自己服務的包養網村找準了“包養病因”、診出了“窮病”,拔出了“貧根”。張德鋒告訴記者,學校專家“把脈會診”后,認為當地非常適宜種植靈芝、發展靈芝產業包養網,同時包養還包養網可以種植黑皮雞樅菌。在農大專家“遠程+現場”指導下,村里改進提升了原有的毛木耳產業,增加了靈芝栽培,組織帶領年輕人學習了種植技術,完成了食用菌加工設施建設,并開發加工了首批保健食品靈芝粉和靈芝盆景,包養網經濟效益良好。
自2012年山東省開展“第一書記”選派工作以來,學校已選派19位干部教師全程參與四輪“第一書記”工作,成為了聯系專家和包養貧困戶之間、學校和地方之間的一條條紅線,將學校優勢資源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島農大黨委書記李寶篤表示,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強化精準幫扶,補齊短板弱項,建立長效機制,從根本上改變貧困村落后面貌、讓村民們脫貧致富。王建高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