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S包養網心得的家鄉成了形象示范村——中國經驗助力緬甸減貧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包養網華社仰光包養1月15日電通訊:我的家鄉成了包養形象示范村——中國經驗助力緬甸減貧

新華社記者楊靜 車宏亮 張東強

“不到長城非好漢。”當47歲的欽蒂達吞在北京包養登上長城的那一刻,她似乎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人就是要戰勝各種困難”。

欽蒂達吞是緬甸內比都市達貢鎮埃羌達村村民,1998年定居于此。她說,此前受經濟條件制約,當地村民大多住在木板房或竹編房里,村里缺乏農業灌溉設施,就連飲用水都要靠手動泵從地下抽取。

“因為水的問包養網題,很多人的健康受到影響。”村民貌韋說,自搬遷到村里后,包養知道水質很差,但沒有其他水源,大家都只能飲用地下水。

2017年11月,中緬雙方簽署了中國援助緬甸減貧示范合作項目實施協議。中方希望通過在緬甸推廣中國“精準扶貧”經驗,助力改善緬甸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提高農戶包養自我發展能力。

2018年1月,作為這一項目實施單位的云南省國際扶貧與發展中包養心派出多名專家赴埃羌達村包養和萊韋鎮敏彬村,幫助改善當地村民交通、飲水、教育、衛生等情況。

同年底,在中國專家的幫助下,埃羌達村從3公里外的水庫引水進村,建設水塔、蓄水池包養并安裝飲用水入戶設施。

“我們喝上了安全飲用水,再也不用擔心水質問題。”欽蒂達吞笑著說,家門口以前包養網下雨天就沒法走的泥路,如今已鋪成了水泥路,衛生院也建在她家對面,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

減貧示范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許雯莉說,項目旨在通過中方減貧經驗,因地制宜,因貧施包養網策,以當地發展需求為導向,實施精準幫扶,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多樣化貧困農戶的收入途徑。

改善教育條件是減貧示范合作項目內容之一。“上廁所不方便,學校后面有很多垃圾。”這是埃羌達示范村中學學生泰明倫對學校舊校舍的評價,項目實施包養網后,他和同學告別了泥土地教室包養網,搬進了明亮的新教學樓。“學校還有圖書館,能隨時來讀包養網書,方便我們獲取知識。”

埃羌達示范村中學校長拉拉翁說,以前學校教室條件不好,每到下雨天就會漏雨,沒有足夠教室,一些低年包養網級學生要到倉庫上課,外地來的老師也沒有住處。項目實施后,學生都有獨立桌椅,教師包養網宿舍也水電齊全。

“我們在實施項包養目時充分考慮本地村民的實際情況,充分調動大家的包養網參與性和積極性。”中方專家組社區協調員尹振祥2018年至今一直在項目上,他幾乎每天都會跟當地村民、干包養網部交流,講解他們關心的問題。

得益于這一項目,當地村民有機會到仰光包養網、北京、貴州等地考察垃圾處理、種養包養殖等項目。

外出考察學習,拓寬了村民的視野,讓他們開始改變種養殖模式。欽蒂達吞在貴州看見當地村民用很少土地種出很多農作物,包養她從中國帶回了玉米種子,按照育苗、移栽、施肥模式種植,最近玉米已經結穗。

埃羌達村村民昂梭溫此前主要靠包養網外出打工收入維持生活,如今,在技術人員指導下,他已是蔬菜包養種植能手。他說:“現在周邊村民都知道我種的菜好,很多人來買。包養網

2019年11月,來自東盟10國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的90余名代表,實地考察了埃羌達村。“埃羌達村向東盟國家分享和推介了項目的實施經驗和做法,得到代表們的稱贊和好評。”許雯莉說。

“中方工作人員非常優秀,團隊合作能力強,令人欽佩。”緬甸農業部門一位官員說,項目包養網不僅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改善民生和提升村民技能的舉措。現在,埃羌達村和敏彬村的道路、飲水和用電等情況得到較為明顯改善,農牧發展也創造包養了不少就業崗位。

下課包養鈴聲響起,泰明倫和同學在教室里嬉戲,他心中還有一個夢想,就是今后去中國求學,獲取更多知識,包養更好地改變家鄉。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