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肩挑背扛到輕裝返鄉——務工農民回家行甜心寶貝一包養網囊變輕折射生活變遷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新華社武漢2月13包養金額日電  題:從肩挑背扛到輕裝返鄉——務工農民回家行囊變輕折射生活變遷

新華社記者李勁峰

春節近了,武漢軍運會軍運村建設工地上52歲的泥工邵連生,做完節前工期任包養網評價務,11日和老婆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

這位包養甜心網家在湖北省團風縣方高坪鎮杜堡村的農民30年返鄉經包養金額歷,包養網站折射了中國近3億農民在外打拼、生活的變遷。

與邵連生約好后,早晨7點多,記者趕到中建三局軍運村項目工地,邵連生夫婦正從宿舍出來準備返鄉。與早些年返鄉過年,將衣物、鋪蓋、年貨等打成幾個包背在身上,包養條件著急忙慌趕火車、汽車不同,這回他們兩手空空,在工地門口坐上了前一天就約好包養感情的出租車。

“我和老婆都在工地上忙,沒時間準備年貨,所以在回家路上先去商場超市買年貨。”邵連生說,從工地到家不到100公里,車程1個半小時左右,“包車回去快,帶年貨方便,這一趟260元直接送到家門口包養行情”。

初中畢業在家種了兩年地后,邵連生在1985年開始外出務工謀生。“在家種地,一年都沒幾個錢,不如跟著村里師傅一起出來闖。”邵連生說,過去30多年,他北到哈爾濱、南到甜心花園廣州,輾轉過大江南北數不清的工地。

長時間在工地上勞作的邵連生滿臉黝黑,包養網雙手粗糙。坐在出租車里,回想起早些年春節回鄉經歷,很多場景讓邵連生忍包養價格俊不禁。“那會兒回鄉,被褥衣服、泥刀工具,甚至連吃飯包養網推薦的碗筷,都塞進兩個大蛇皮袋。”邵連生說,一包養管道路走著一路叮咣響,一看就是農民工。

“把東西都帶著回家,肯定累呀,還不是包養網因為窮嘛。”邵連生回憶道,最開始是每天工錢1.5元,省吃儉用的打工甜心花園錢都得攢回家。那些工具、行李都是值錢貨,來年外出打工還得用,“有一年路過天津時,在站臺上狠心花10塊錢買了兩根大麻花當年貨,村里鄰居都來看稀奇”。

不一會兒到了超市門口,出租車在停車場等著,邵連生夫婦一起下車采購了不少熏肉、糖果、白酒,還有春聯、紅包等年貨,一共花了1000多塊錢。大包年貨塞滿了轎車后備箱大部分空間,他倆還特意給過年回家的10歲外孫女買了兩件童裝,“外孫女都上小學二年級了,平時陪得少,過年得多囑咐幾句”。

“現在務工收入高了,過年回家,工友們大包養網心得多都輕裝上陣。”邵連生說,建筑工地現在最起碼月薪得4000多元,技術工得6000多元,包養否則就招不到工人。被褥鋪蓋、換洗衣物、工具等在包養app工地附近兩百多塊錢就能配齊,工裝工地上配發。

“以前覺得很值錢的那些寶貝,現在包養管道都不稀罕了,大不了重新再買一套。”邵連生笑著說,很多長途返鄉的包養站長工人,都是拖著一個行李箱就走了。在車站、機場,除了皮膚黑些、粗包養軟體糙些,其他和正常出差、出游的市民沒啥區別,“有些年輕人,甚至直接在網包養俱樂部上買年貨,連行李都一起快遞回家,那是真正的空手返鄉”。

記者在邵連生所在的軍運村長期包養建設項目生活區看到,工人宿舍內高低單人床取代了傳統的大通鋪,空包養調、洗衣機、24小時熱水、電瓶車充電樁配備齊全,停車場停滿了掛著各地牌照的汽車。

“不少工人都買車了,一些打工多年的工人包養網開著私家車來干活,已經成了半個城里人。”中建三局軍運村項目部負責人尹天明說,為務工人員開設停車場現在已是項目部標配,可還是不夠用。過去建設工地少,工地選工人,現在反過來是工包養網人選工地。

每年上億人次的外出務工農民,不僅甜心寶貝包養網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巨大變包養網化的突出貢獻者,同時也是個人生活的明顯獲益者。

“我們農民工剛好趕上了這個巨大變化。”邵連生說,現在工作機會多了,腰包鼓了,不少人都能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很多人都成了新市民”。

邵連生在回家的車上瞇著眼,跟一路隨車的記者念叨著夫婦倆過去一年務工純收入,“超過10萬元了!”包養網推薦。他對老婆說,“明包養站長年我們也買臺車,別舍不得這點錢,往后逢年過節都能開車回家包養價格,生活水平就真的奔小康了。包養網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