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忻城縣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山旮旯里的致富領路人_中國扶貧在線甜心寶貝一包養網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山旮旯里的致富包養網領路人

——忻城縣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見聞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盧彬彬羅 俠 通訊員 藍艷青 黃雪蘭

“石頭縫里難種茶”,這是忻城縣大石山區茶業不發達的原因。今年,該縣馬泗鄉卻誕包養女人生了該縣第一個茶園——龍圖村茶園。3月,該茶園第一批春茶采摘,如今茶園里烏牛早、桂綠1號等品種畝產達100多公斤。包養“龍圖村茶園實現零的突破,包養網村民收入也節節攀升,縣里科技特派員功不可沒。”龍圖村黨支部書記潘佳明說,科技特派員覃榆蘢手把手教出來的培土育茶法,使得該村石頭縫里長出了“金葉子”。

科技包養網評價是第一生產力。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今年包養網以來,忻城認真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發包養網揮科技在農業領域的引領作用包養網單次,助推農村經濟加快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發展,成效顯著包養網

A科技人才嫁接產業

從2014年開始,自治區和來賓市實施科技特派員行動。忻城縣根據各鄉鎮的實際需求,確定了首批30個科技特派員服務農村項目。在自治區和來賓市選派的14名科技員的基礎上,又從縣里增選了16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科技人員與農民、企業對接,指導他們發展農業。

在科技“嫁接”的過程中,該縣要求科技特派員不僅僅“下下鄉、上上包養網課”,還要分門別類,把科技特派員專業特長與項目技術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與農戶、企業簽訂科包養價格技服務協議書,滿足鄉村對技術的期盼,實現了科技人才的精準“包養意思嫁接”。

縣委書記謝大研認為:“通過深化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使得奔赴12個鄉鎮32個貧困村的科技人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在科技與農包養民之間架起致富的橋梁,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兩年來,該縣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共實施重點項目5項,引進外地優新品種15個,推廣新技術18項,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個,定點短期包養幫扶基地14個,培訓農民2052人次,帶動1448戶農戶致富,技術服務覆蓋桑蠶、金銀花、肉牛飼養、大棚果蔬包養情婦、茶葉、鐵皮石斛等產業,深受農民和企業的歡迎。

B示范帶動農民增收

忻城縣科技特派員下村后,包養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結合駐點村的實際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園,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致富樣包養板。

劉瑞鑫是自治區畜禽品種改良站派來的科技特派員,特長是畜牧養殖。育肥牛項目是忻城縣重點培育的新產業之一,劉瑞鑫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指導范團村養殖大戶樊獻才建立包養了黃牛健康養殖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實行品種改良、疫病防控統一管理,實現了年產肥牛1000頭的目標。

忻城屬大石山區,種桑養蠶是貧困戶首選的致富項目,但小蠶容包養網易發病,沒技術包養的農戶根本不敢養。對此,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總站下派到北更鄉和遂意鄉的科技特派員賈雪鋒、陳枝每月三次進村傳授養殖技術和包養察看小蠶長勢,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指導養蠶示范戶采取包養網措施補救;堅持上門技術服務和包養行情電話聯系的方式,提供養蠶新技術,大大調動了農民的養蠶積極性。在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北更鄉和遂意鄉建立了種桑養蠶專業合作社6家,種桑養蠶帶動了200多農戶脫貧致富。

賈雪鋒說:“特派包養網包養妹意義就是作示范、當杠桿,撬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C制度包養情婦化促進三大轉包養網比較

縣長李朝暉說:“科技特派員制度是政府支農惠農的一項得力舉措,我們不但要用好科技特派員,還要把這一舉措制度化、長效化。”

如今,忻城縣科技特派員制度促進了三大轉變:一是由過去零散的間接的科技服務轉變為全程的直接的科技服務,使農民群眾學有師傅在身邊,干有榜樣在眼前。二是由過去單純的技術指導轉變為既重技術指導又注重利益捆綁,以往技術人員搞指導不計報酬,一方面忽視了技術人員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農民心里不踏實。現在忻城縣的科技特派員都有年度工作經費,進村入戶指導獲得正當的報酬,有效地改變了以往科技服務中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三是由過去單純的示范行為包養網轉變為穩定的長期的示范帶動,做到人人發證(《科技特派員證》)、月月考察、年年考核。

目前,忻城縣30名科技特派員已與30個農包養行情業服務點實現了對接,深入田間地頭,蹲點駐戶,開展農業科技“零距離”指導服務,做到科技指導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包養入強勁的活力。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