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2013級學生韋鵬卸下了心頭的重擔。包養過去,韋鵬家僅靠母親在外打零工供他和妹妹包養網上包養網學。現在,韋鵬獲得獎助學金及南寧市教育基金會資助的學費1.5萬元,解了這個家庭的后顧之憂。
這是南寧市推動學生資助工作精準化的包養網結果,也是助力建檔立卡貧困戶包養走上脫貧路的一個包養縮影。
南寧市教育局調研員覃存民介紹,以往各縣包養網區在如何識別學生貧困程度方面存在差異,有的學校包養網仍以學生成績、品行來分配資助名額,靈活度較大,精準率不高。為實現“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100%享受資助政策”的目標,20包養網16年3月,南寧市制定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對象精準評估認定工作方案》,把貧困包養戶學生的認定擺在首位,將貧困戶信息系統與學生學籍信息系統進行比對,通過勘誤和包養網增補,建立起“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數據庫”。
與此同時,建立資助資金保障新機制。對包養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就學實行15年免費教育,為非寄宿的建檔立卡貧困包養戶學生發放生活補貼,實現對貧困學生群體的資助全覆蓋。
學生資助工作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受助資格的審核由班級、學校包養的“資助對象評議小組”負責,他們通過對照分值量表,對貧困學生進行量化評估,并經過兩輪公示,審批時間也由過去的兩個月縮短為半個月。
在實施總體工作方案基礎上,南寧市各縣區的教育精準資助工作因地制宜,“妙招”頻出,走出不少“新路子”。武鳴區包養網要求各村鎮、各有關部門在收到學生的申請包養材料后,及時組織工作人員進包養網行“家訪”,核實情況。馬包養網山縣為1.8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幼兒)統一包養發放包養《資助證》,詳細、全面、系統記錄學生受助項目、金額、時間等信息,實現信息公開,跟蹤管理。隆安縣通過設立免費“親情電話”,開通“鴻雁往來”綠色書信通道等方式,全程包養網掌握貧困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搭建家長與子女溝通的“親情信息平臺”。
如今,學生資助辦已成為南寧市大部分學校的常設機構,學生資助工作正式列入學校常規教育教學任務。
2015年年底,上林縣幼兒覃雨彤家被評估認包養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秋季學期,小雨彤得以免除全額保教費。過去,父母總為2500元的保教費包養網發愁,如今父母只管日常生活費,負擔大為減輕。
青秀區南陽鎮施厚村貧包養困戶劉春玲,丈夫因病早逝,3個孩子都在上學,她又不幸包養突發包養網急性白血病,本來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后來,城區通過各包養網種渠道資助劉春玲近10萬元,使其得以渡過難關。
經過一個學期的推進,南寧市教育精準包養資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全市共發放教育資助金額6.5億多元,受助學生有60包養多萬人。其中,為扶持建檔立包養網卡貧困戶學生就學投入資助資金1.3億多元,惠及貧困戶學生13萬人次。
教育精準資助為促進貧困戶家庭順利脫貧作出了積極貢獻。邕寧區2016年貧困戶家庭人均純收入從2806元增加到5874元,其中教育資助的貢獻度達44%。(本報記者周仕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