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增城區鄧山村——有了路線圖 發展加速度(深閱讀·鄉村振興 規劃先一包養網站行)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實干促振興,遵循鄉村發展規律,規劃先行,分類推進,加大投入,扎實苦干,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

要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規劃。如何立足資源特色,做好規劃設計,為鄉村包養發展明定位、繪藍圖?如何調動各方力量、強化規劃落實,為鄉村建設理思路、順機制?

本版推出“鄉村振興規劃先行”系列報道,包養條件關注各地做好規劃、用好規劃的探索實踐。

——編者  

千余畝烏欖樹蔥郁高大,十里碧道水清岸綠,書包養留言板院、民宿里傳出歡聲笑語……廣州市增城區小樓鎮鄧山村,這個曾經的“空心村”一躍成為游人如織的“網紅村”,這樣的成績離不開打造名村的細致規劃,離不開上下一心將規劃變為現實的不懈努力。

有了目標——

啟動建設規劃包養網

2019年,廣州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曾長期對口幫扶鄧山村的廣州市政協,開始牽頭新一輪幫扶工作。

背靠梅花嶺,梯田遍地,綠水繞村,古烏欖樹漫山遍野,古驛道等文化古跡錯落分布……第一次到鄧山村調研,長期包養包養網推薦到優越的資源稟賦包養網,時任廣州市政協主席劉悅倫表示,要把個人掛點聯系和辦理市政協建議案“加大名村名鎮建設力度推動廣州鄉村振興發展”結合起來,將鄧山村建設成鄉村振興示范標桿。

此后,市政協工作人員多次來到鄧山村調研謀劃,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作為聯系部門,與增城區和小樓鎮共同推動名村項目建設。

在廣州市政協努力下,專業團隊也受邀而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團隊、華南理工大學專家團隊來到鄧山村“把脈支招”;文化研究團隊對鄧山村的歷史傳說、建筑特色以及民俗節慶等深入挖掘;25家來自珠三角的民宿企業來到鄧山村考察洽談……

鄧山觀星小鎮項目開放運營,稻田花海AI智能農業區、沙車精品民宿區、烏欖園環境景觀工程等一批文旅景區開放試運營包養網……在摸索實踐中,鄧山村打造名村的目標愈發清晰,發展規劃有了清晰的路線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

有了路徑——

四級部門聯動

各級部門勁往一處使,各司其長期包養職,各顯其能,使規劃能落地、建設有成效。

女大生包養俱樂部

加強包養網心得規劃設計、強包養網單次化環境整治、實施“清單管理”、開展產業招商……廣州市、區、鎮、村四級聯動,搭起名村建設推進平臺,督促相關單位嚴格按照時間節點推包養進工程,破解名村建設路上項目審批、產業引進等關鍵難題。

廣州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黨支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與鄧山村黨支部結對子,選派一名黨員干部進駐鄧山村,建立與區領導小組定期碰頭會制度;溝通協調市、區各相關部門,開通綠色通道,加快審批落地;舉辦鄧山村發包養網評價展研討會、產業招商洽談會,先后為鄧山村協調建設資金5億元。

增城區成立鄧山村名村工作領導小組——區長總負責,組織區農業農村局、小樓鎮、鄧山村等各級單位研究落實推進計劃。“包養條件這種協調包養意思機制,很好地解決了施工面交叉、重復施工等問題,減少了各方之間的矛盾。”增城區政協原主席何鎏輝說。

小樓鎮負起主體職責——建立建設規劃、農業建設、環境提升、文旅發展等工作組,與區各個職能部門緊密對接。難題發到工作群,就會有相關部門負責人第一時間幫助解決。

村兩委與村民直接溝通——召開村兩委和村民代表大會,暢通民主協商渠道,與村民面對面嘮家常。

去年初,“十里碧道”項目建設需要對鄧山河等3條河涌及一批池塘進行整治,施工到中途,卻遭到村民梁老伯的反對。原來,工程要征收老包養金額伯家部分農田,老伯“實在難以接受”。

小樓鎮黨委書記曹民堅了解情況后,馬上通知村兩委共商方案,并聯系老人的子女,懇請他們出面做工作。時任鄧山村第一書記的張易望立即召集村兩委干部和村民代表開會協商。“一方面考慮到包養老人生活困難,包養甜心網想提供多一點補助,但另一方面也擔心其他村民不理解,為工作帶來更多阻力。”張易望回憶。最后村兩委和村民代表達成一致:由村兩委給老人生活提供適當補助,并協助改善老人住房條件,解決老人后顧之憂,終于用誠意打動了老人。

聚了人心——

村民積極出力

過去,鄧山村養包養牛人家多,最多的一戶養了30余頭,夏天雨后村里總是臭氣熏天。打造名村工程,改善人居環境,難題之一就是“退牛”。

“退牛”獎勵方案擬定完畢,可動員大會上,沒聽村支書梁斌把話說完,就包養網有村民不樂意了——名村工程說得再包養管道好,畢竟還是一張藍圖,賣包養網掉一頭牛,賺進幾千塊,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收益。“村子這么偏僻,又這么窮,以后是不是真的能發展起來,誰都沒有底。沒了牛,眼前的損失就成千上萬,家家戶戶各有難處。”村民梁煥明回憶。

思想工作不好做,梁斌和張易望兵分兩路。一方面,包養網心得梁斌帶著村兩委干部,去每一甜心寶貝包養網個合作社開會,跟大家講政策、擺道理、談發展,同時收集村民訴求;另一方面,張易望積極向鎮里和區農業農村局溝通協商,包養一個月價錢為村民爭取補助。兩個包養價格方向共同努力,全村500多頭牛全部退出,鄧山村的空氣中飄起了花香。

“鄧山村是我們的家,我們也要為名村建設出力。”經過這次協商,村民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對于村莊規劃建設的一些細節問題,村民開始主動通過民主協商渠道表達意見和建議。有人發現施工包養感情單位未經同意,將某戶人家空置的宅基地作為污水池選址,要求村兩委及時制止;有人發現村委大樓未設計無障礙通道,隨即建議村兩委聯系規劃施工單位修改……

全村群策群力,鄧山村煥發了活力。鄧山茶館、“鄧山山貨”農品會、“增農優品”電商平臺、“黑金果”烏欖文創……一個個青年“歸巢”創業孵化基地建立起來,全村外出務工包養軟體村民返村就業和投資的比包養例達到30%。

“科學制定規劃,從容進行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增城區委書記趙國生感慨,“鄧山村開了個好頭,但我們不能止步于此。”隨著一系列富農助農措施落地實施,過去兩年,廣州市增城區在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工作中連續獲得珠三角片區縣(市、區)第一名。

(朱卓東、姚玉函參與采寫)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