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幸福生活“搬”出來——上林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見聞
9月2日,上林最大易地扶貧搬遷點明亮鎮安置區配套小學投入使用。開學第一課,二年級(1)班學生齊聲高歌《國旗國旗真美麗》。
9月2日,開學第一天。以《我的新家,我的新學包養校》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在上林縣易地扶貧搬遷學校明亮鎮中心學校明澄校區舉行。該校二年級(1)班學生石雅琴拿著自己作的畫,向新同學介紹:“今年,我家有三個變化:一是告別老家泥瓦房搬進新家,二是爸爸媽媽有了新工作;三是我和同學們一樣,來到新學校上學啦。”
石家的幸福“三變”是上林舉全縣之力,推進易地扶貧搬包養遷工作,增強貧困群眾福祉的縮影。據悉,該縣建有移民安置區8個,共有搬遷貧困戶3852戶1.6萬人。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包養網快融入”,近年來該縣持續加大對各安置區教育、就業、醫療等民生投入。今年9月,該縣5所安置區學校投入使用,其中小學3所、幼兒園2所,注冊的2000多名新生中80%來自搬遷戶。
1 新家園:搬出包養網大山迎來新生活
明亮鎮安置區是上林最大易地扶貧搬遷點,距離縣城1.2公里,建有安置樓22棟1400套,共安置搬遷群眾6000人。8月31日,記者走進石家,看到女主人覃彩芬正手腳麻利地淘米做飯,孩子們嘰嘰喳喳說著開學的事,丈夫石浩東在客廳包養網笑瞇瞇包養地泡功夫包養茶。
石家三居室有105.1平方米,寬敞明亮。“老家的房子房頂漏雨、窗戶漏風。我們要懂得感恩,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咱們家今天的好日子。”石浩東打開手機相冊,指著一棟破敗不堪的泥包養瓦房,對孩子們進行憶苦思甜教育。
“以前開學是最愁的時候包養網。”覃彩芬說。因為開學了,包養一家人要“分居”三地——老家上林縣西燕鎮云靈村是深度貧困村,村里只有一個教學點兩名老師,僅設小學至四年級。覃彩芬只好帶著兒子及大女兒住娘家,方便孩子上學,小女兒跟著爺爺在老家上學,石浩東則在廣東打工。
搬出來后,石家甩掉了貧困帽,一家人也不用分開包養網了:石浩東在縣城跟人學做裝修,覃彩芬在安置區扶包養貧車間工作,3個孩子都能就近上學。
2 新學校:搬遷群眾子女“學無憂”
明澄校區是明亮鎮安置區的配套工程,項目在今年1月開工,不到半年包養網便完成教學樓、實驗樓等一期建設內容。該校規包養網劃設一至六年級42個班,可容納在校學生1890人。開學后,共有注冊新生390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生333名。
新學校有什么不一樣?9月2日開學,孩子們體驗到了驚喜:教室的黑板“會說話、會唱歌”。
“這是‘班班通’教學輔助系統,有上網和投影功能。”校長盧茂杰說,“目前,安置區新建學校軟硬件條件是全縣最好的,還包養配備了優質的師資。”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更應落到實處。”上林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韋澤倫說。包養
據悉,上林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包養小學生共有8938人。2018年以來,該縣累計投資超2億元,在移民安置點配套建設小學和幼兒園各4所,改造擴建一批中小學,除已投入使用的5所包養網學校,另3所也將于近期竣工投入使用,將徹底解決安置區學生就近入學問題,讓搬遷群眾子女“學無憂”。
3 新工作:3573戶搬遷戶實現轉移就業
“感覺像做夢一樣。搬出來,真好!”覃彩芬由衷感嘆。
好,是因為覃包養網彩芬的身份發生改變。今年1月,安置區扶貧車間——好生活超市包養網開業,35歲的覃彩芬成為超市員工,從全職媽媽變身職業女性,每月包養工資1800元,有五險。在該扶貧車間,像覃彩芬這樣的搬遷戶員工有10余人。
來自西燕鎮大龍洞村弄六屯的搬遷戶藍海珍則選擇創業,在好生活超市旁開了包養網一家面包店。“店面面積60平方米,每月每平方米租金只要10元。”藍海珍說。目前,安置區共有154包養間鋪面,項目業主上林振林投資包養發展集團以每平方米10元起的低價租賃,讓搬遷群眾成為包養網創業小老板。
為讓包養搬遷群眾“穩得住”,上林縣千方百計提供創業就業機會,通過搬遷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企業吸納就業、粵桂協作包養網勞務輸出等舉措,不斷強包養化對搬遷群眾就業扶持。目前,該縣8個安置包養網區均成立就業社保工作服務站,3852戶建檔立卡搬遷群眾已有3573戶實現至少有1人轉移就業。同時,該縣還建成扶貧車間19家,可提供934個崗位,基本滿足搬遷群眾就近就業需求。(記者 鄧盛龍 通訊員 樊亞明 文/圖 原文編輯:諶怡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