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進:S包養經驗鄉村振興的“小故事”“大文章”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11月的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新康村,數臺收割機正開足馬力包養網在田間來回穿梭,將顆粒飽滿的稻穗卷入艙內,收割、脫粒一氣呵成,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以建設區域高標準良田項目為契機,新康村開展一系列“生態鄉村試驗”,讓種了大半輩子莊稼的老新康人對未來充滿期待。

扎根大地、向陽生長的不僅是新康村的水稻,還有武進各村的奮斗故事,匯聚成鄉村振興“大文章”。常州市武進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錢勤東說,武進196個村(包括涉農社區)正利用當地優勢和各自特長,釋放農村活力,鄉親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美麗鄉村有“顏值”更有“氣質”。

學生們在新康村參加農事體驗

故事一:水稻與生態循環文章

禾苗青青,成群的鴨子在稻田里或包養網聚或散,生機盎然的田園景色讓人流連忘返。這是新康村“稻鴨共作”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最令人印象包養深刻的場景。

曾經,河塘發臭、土地拋荒是很多人的記憶。為提高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新康村把分散在34包養9戶農民手中的1600畝土地流轉到合作社,打造新康水稻科技(優質稻米)示范園。

新康村黨總支書記金建新說,合作社由村集體與農戶共同參股成立,農民有了三方面收益:一是每年每畝土地有800元固定收益;二是在合作社盈余后按“60%歸農戶、40%歸合作社”實行二次分配的收益;三是參與園區建設拿工資。

金建新算了一筆賬,耕地實行生態型養護,每年只種一季,但有機稻米售價是普通稻米的3-4倍,另外實行“稻田養鴨”模式,先期探索100畝地每包養畝地15只鴨子,每只鴨子可以賣到80-100元,畝均效益優勢顯而易見。

“讓每一滴水、每一條河都煥發生機。”從2018年起,新康村對16條小微水體進行提升,把所有周邊河道的淤泥全部包養清掉,把所有周邊稻田的尾水、老百姓包養網的生活污水進行攔截凈化。針對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高的問題,新康村積極在溝渠和河塘中試驗種植高包養網效去污的景觀型植物群落,通過植物生態攔截,實現農田污染的近零排放。三年來,新康村村莊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達到80%以上,河流水為三類水標準。同時,新康村對原有的小河浜也進行了改造,種植荷花蓮藕,把原來的臭河浜變成了現在的生態休閑好去處。

據測算,示范區內化肥投入量減少28%,農藥投入量減少30%,環境污染近零排放,農產品綠色優質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如今的新康村不僅實現耕地包養網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還發揮了農業生產、農業生態系統以及農田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去年,新康村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生態農場。

最近包養網,江蘇省農科院“十四五”課題組又落地新康村,聚焦鄉村污染、水稻產業、數據治理包養網和生活污水處理,為打造新時代更包養網高水平的“魚米之鄉”積累經驗。

一顆顆甜蜜果實成為前黃果品經濟發展新引擎

故事二:果香溢滿鄉村振興路

特色林果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武進擁有果品種植面積近7萬畝,年產果品6萬噸,形成了以水蜜桃、葡萄為代表的應時鮮果產業以及以雪堰、洛陽、禮嘉、前黃四鎮為核心的林果特色板塊。

前黃鎮丁舍村是后起之秀,“桑葚”“脆紅李”“葡萄”撐起了整個村的產業,每年林果業產值近1億元,村里成立了7家合作社,其中有4家家庭農場。

20多年前,丁舍村村民何建明種下第一棵果桑樹,從當初不被看好包養網到如今注冊“北沿”商標;從一戶種到如今帶動全村50多家農戶走上桑葚種植之路;從一包養網畝到如今成為前黃最大的桑葚采摘基地,逐步建立“桑葚+采摘體驗”“桑葚+農產品深加工”的運營模式,小小桑果已然成為推動丁舍村果品經濟發展的包養網新引擎。

今年5月桑葚節,約有10萬多的游客走進丁舍,帶動了當地產品外銷。據介紹,每畝地約產桑葚2000斤,10元包養左右每斤,精包包養網裝后更可達到每斤30元,極大地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

桑葚下季,脆紅李、水蜜桃、葡萄接連上市,丁舍村空氣中滿溢甜蜜果香。丁舍村黨總支書記吳紹成說,農包養網戶們非常注重果品品質,全村每年從本地一家牧業公司購買雞糞、牛糞、豬糞等有機肥,最多的一年達480多噸。

“丁舍已然形成自己的果林業鏈條,六七月產早桃,八月出脆紅李和葡萄,九月還有陽光玫瑰,根本不用出村就賣光了,丁舍的果林不愁銷,下一步的目標是品牌塑造。”吳紹成說。

產業興旺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吳紹成說,近年來,丁舍村大力推廣桑葚、脆紅李、桃子、葡萄包養等水果種植,并舉辦各類采摘節等活動,精品水果產業影響力不斷提升,形成了“丁舍”水果品牌。丁舍村還積極規劃鄉村旅游路線圖,打造集采摘、美麗鄉村游、地方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田園風光路線。

丫河村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賦能賦智賦未來

故事三:特色文化助包養推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既要“口袋富”,也要“腦袋富”。丫河村是鄉風文明力量賦能鄉村振興、守護群眾包養幸福感包養網的典型代表。

“新修建的一條路要占用村民的自留地,村里召集了網格員、黨員代表、志愿者、社員代表、鄉賢、特定對象等十余人進行議事,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討論,最后以相互禮讓完美解決。”牛塘包養鎮丫河村黨總支書記張偉東說,自“援法議事堂”成立以來,村內諸如小微水體改造、進村路口和村中橋面改造修復、新建健身步道等群眾“急難愁盼”的事都在這里得到了圓滿解決。

“援法議事”,通過民主協商,拓展了傾聽民聲、了解民意的渠道,增添了解決民生難事的抓手和辦法。如今“援法議事”工作已在武進全區以不同形式全面鋪開,把事情包養鋪在桌面上講,讓老百姓有參與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干群關系。

鄉賢文化是丫河村一大特色。丫河村在2018年選出了十大鄉賢,一看道德品質和村中口碑,二看公益之心和奉獻之舉。這樣選出來的鄉賢,不僅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認可,更在村中引領了好風尚、彰顯了正能量。

80周歲的退休教師高岳正,多年來不辭辛勞包養、出錢出力,將昔日臟亂差的村莊打造成了四季花香的包養好地方;村民馮國文拿出自家100平方米左右的自留地建設健包養身廣場、村民活動中心,他還和村民一起,將淤塞的河塘與外河打通,開展河道清淤、碼頭修建、生態駁岸建設等工程,將原先長滿綠萍的黑臭水體變成了一潭碧波;一對大學生夫妻回鄉培育了十幾個小番茄品種,為年輕人上進干事樹立了榜樣……

丫河村還打出了社會治理品牌——“丫丫治”,總結提煉了“丫丫價值觀”。一雙雙“鐵腳板”丈量每一個小網格,成了網格內的“活地圖、活戶籍、活檔案”,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真正包養網實現“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包養和百家親”。

包養

“熱愛家鄉、造福村民、服務三農的新時代鄉賢,是鄉村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張偉東說。(邱麥 報道員:蘇舟)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