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黃花成“鏈” 一包養行情紅利共享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黃花又稱“忘憂草”,故而這條穿行于萬畝黃花連片規模種植區的大道,被稱為“忘憂大道”。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大同,就是沿著這條位于黃花核心產區云州區的大道,走進黃花地頭,他指出,希望把黃花產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業,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

進入6月,正是黃花種植“沖刺”期,再包養感情包養網車馬費一遍水、再追一次肥,農人們盼著7月黃花的豐收。遠處,連綿起伏的火山群在一眼望不到邊的黃花田盡頭靜靜矗立著,桑干河水依然在流淌。

“還是這片富硒土,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這朵黃花,沒變,卻又都變了。”唐家堡村包養網心得的村民楊旗3年前就在這塊地里給總書記匯報了黃花合作社的發展情況,“大同黃花的名聲打響了,這兩年價格一年比一年高,合作社的加工廠建起來了,頭一年就賣了50萬瓶黃花醬菜,實現了從購銷合作社到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公司的轉型。”

黃花經紀人出身的楊旗對市場價格最為敏感,這兩年的好價格讓黃花真包養網正成為了當地農民的“忘憂草”。從經紀人到合作社理事長,再到大同花傾城農業發展公司的總經理,“老黃包養網花人”楊旗身份的幾次變化,也濃縮著大同黃花從粗放、分散種植到規模化抱團發展,再到產業鏈不斷延長、產業深度不斷拓展的歷程包養

“在強有力的政策扶持下,2017年起,大同黃花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20年至今穩定在26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黃花產區。”大同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穎龍說,“2021年起,大同黃花進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綠色有機標準化種植穩步推進,120余種黃花精深加工產品問世,從種植端、加工端到銷售端,一二三產業全面開花,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了利益共享、互相促進的可持續發展格局。2022年大同黃花全產業鏈產值達42億元。”

一個強有力的支點——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

“黃花在大同種植歷史悠久,然而一直以來農民就是房前屋后種上幾畝,從來沒曾包養想,能像今天這樣千畝、萬畝連片的規模種植。”云州區瓜園村黨支部書記李成是軍轉干部,2017年是他回鄉第二年,就趕上了好政策。“當時村里統一把農戶1300畝地流轉過來,成立了合作社,貧困戶的地一畝補貼1000元,普通農戶包養行情一畝補貼500元,從2017年到今年,每年都有幾百元到1000元不等的補貼。黃花種植的頭三年幾乎沒有產量,到第四年起才開始有產量,如果沒有補貼扶持,無論是普通農戶,還是合作社,都很難堅持下來。”

真金白銀的投入還遠不止于此。“黃花生長關鍵期必須得澆得上水,政包養甜心網府投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把原來的旱地改成了水澆地,平整道路,建設水電設施,智能化噴灌設備、大型自走式噴灌機都用上了,去年政府還補貼鋪設了滴灌管。這么大的投入力度,靠村里自己根本做不到,我們趕上了黃花產業發展的好時候!瓜園村農民的人均收入一年上一個臺階,從2016年的2400元增長到2022年的1.28萬元。”李成感慨道。

“農民的的確確短期包養是掙到錢了,過去這一畝地一年下來也沒多少收入,如今農民有土地流轉、合作社打工、分紅至少三塊收入,單是采摘季的40天下來,一家就能有5000到1萬元的收入。種上一畝黃花,農民就脫貧了。黃花產業包養網穩定發展,農民就能持續獲得穩定收益。”在西坪鎮黨委書記張麗霞看來,看得見的變化非常喜人,然而一路走來,也遠非想象中那么容易。“產業發展初期,我們也是蹚著石頭過河。前年收獲季遇上了薊馬蟲害爆發,去年正是黃花出花關包養鍵期遇上了干旱,前期功課都做足了,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產量目標。好在這兩年價格好,收益還是有保障。”

這一路就像闖關一樣,遇到啥問題,解決啥問題。“蟲害發生后,農業部門緊急找來專家,連夜從外地調來安全可降解的農藥,把蟲害降到最低。”云州區黃花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一鑫說,“之后,我們聘請了9位農技專家,每個鄉鎮配備一位專家,原來的農技員隊伍重新劃分片區,責任到人。每年在關鍵農時,由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進行統防統治。”

“水利設施這些年一直在完善。打機井,建噴灌、滴灌設施,今年政府投資把桑干河水引到坊城河里,可以實現地表水灌溉。遇上干旱天再也不發愁。”張麗霞說,“問題都解決了,眼下就盼著七月黃花大豐收。”

即便前幾年遇有災害,農民的收益也有黃花政策性保險兜底。“從2017年起,黃花就有了種植險和價格險兩種保險,種植險保費175元一畝,各級補貼140包養價格元,農民只需要交35元,價格險保費280元一畝,各級補貼168元,農民自己交112元。包養”張一鑫說,“只要干菜價格低于一斤18元,價格險就可以賠付。前幾年的旱災、蟲災、雹災,農民每畝都能得到幾百到上千元的賠付。”

一條有活力的鏈條——每個環節都能分享紅利

如果說大同黃花產業的大踏步跨越靠的是政策打底,那么充分運用市場規律,讓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能分享到產業紅利,則是黃花產業迸發出無限活力的源泉。

包養“合作經營、規模種植是基礎,有了規模才有了標準化、綠色有機生產的可能,也為產業下游的精深加工品、高品質原料溯源提供了支撐。在此基礎上,這幾年一個顯著變化就是黃花銷售模式之變。”大同市黃花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安一包養網評價平多年來深耕黃花產業,對這種變化有著敏銳的洞悉,“過去大同黃花銷售以批發市場為主,到8月份就賣完了,現在除了烘干、晾曬的干黃花包養站長,還有冰鮮、凍干黃花,以及豐富多樣的黃花包養俱樂部產品,產業鏈延長了,價值提升了,還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坊城新村,一個現代包養網單次化的黃花產業園已經建起來了,云州區最大的黃花生產加工企業大同三利集團農業有限公司就駐扎在這里。“我是從黃花經紀人到合作社,再到創辦包養網農業企業,一步步做大的。”三利公司董事長龐乃東上世紀90年代時白手起家,憑著敢闖敢干、不怕吃苦的勁頭,跑遍了全國所有省區,一點點把大同黃花等土特產的市場打開,“企業要做的是單個農戶、合作社做不到的事情,這樣產業鏈才能一步步壯大起來。”

黃花生長需要雨水,而采摘下來需要晾曬,又最怕雨水,一旦晾曬時節遇上雨,黃花只能低價賣。十年前,在三利公司的車間里,龐乃東和技術人員反復調試烘干設備溫度時長,最早成功引入了黃花烘干機。如今,烘干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為了解決大規模采收時的烘干問題,政府出資為每個合作社配備了烘干機。像三利公司這樣的農業龍頭企業重點則轉向黃花產品的開發、銷售上。

“沃爾瑪、盒馬鮮生這樣的大型連鎖超市,進駐產品需要做到常年穩定供應,對產品品質和產量的要求都很高,單靠農戶或合作社很難達到要求,農業企業可以做到。我們把綠色有機黃花基地的高品質黃花收購來,進行加工包裝,賣到大型商超,每年黃花的銷售額有5000萬元。”龐乃東說。

“作為國有企業,我們一方面承擔著幫農民兜底收購的責任,比如2019年黃花收獲季遇上下雨,我們把附近幾個鄉鎮的黃花都以保底價收上來了。”黃花加工企業宜民公司總經理王利宏說,“另一方面,企業要盈利,就必須對準市場,做差異包養意思化特色產品。”在宜民公司的廠區里,一條預制菜加工生產車間已經投產運營,黃花水餃、黃花包子、黃花餅等黃花預制菜品都已經投產上市。“企業一頭連著黃花種植基地,一頭連著市民餐桌,預制菜生產實現了從包養感情田頭到餐桌的直供,既提升了效益,也解決了黃花銷售問題。預制菜投產第一年就實現了3000萬元銷售額,為大同市企事業單位食堂、學生食堂、養老院等供餐。”王利宏說。

從種植端的農民、合作社到加工銷售端的農業企業,每個環節各司其職、各得其利又相互影響,種植端的標準化提包養網升為下游加工銷售提供了有力支撐,銷售市場的打開又反過甜心花園來穩定了種植端的收益,產業鏈各個環節形成了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與此同時,大同黃花產包養網單次業協會和產業發展聯盟成立了,組織企業、合作社抱團發展。大同市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共建了大同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為黃花產業發展全面提供科技支撐。

包養種看得見的希望——鄉村人氣在慢慢升騰

進入采摘季,黃花必須在每天夜里采摘完成,否則到臺灣包養網白天黃花開了花就不能賣了。“夜里露水大,我穿上長衣長褲,帶點干糧和水,頭上戴一頂照明帽,就下地摘黃花了。從半夜12點一直干到第二天早晨9點,中間累了困了就到地頭坐會。”瓜園村村民呂永紅因為要掙錢給老伴治病,干起活來十分賣力,“第二天一早把當包養網天采摘的黃花稱重結算,一斤1.2元,手快的一天能有兩三百塊錢的收入。去年40天的采摘季下來,我掙了8000多塊錢!”

“農民拿到現錢就要消費,以前村里的豬肉賣不出去,如今一天一頭整豬都不夠賣,村里賣熟食的、賣水果的都多起來了,好不熱鬧。”李成說,“過去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毛驢,這幾年農民掙了錢都買上了三輪車,全村只剩下兩頭毛驢,村里即將消失的驢正是農民生活之變的生動寫照。”

坨坊村原本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村子,7年前,政府部門通過招商引資,在原來廢舊大棚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個以黃花為主題的農文旅融合項目——忘憂農場。“農場以黃花產業為核心,一產與高校合作建立了黃花種質資源庫,二產與臺灣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研發了黃花面膜、黃花益生菌等系列產品,建起了一個前店后廠的黃花系列產品加工廠,三產以黃花的‘母親花’文化內包養網VIP涵為主題開展教育研學、親子休閑游活動。”忘憂農場負責人段亞萍說,“如今,村里從無人問津到游人如織,從一無所有到繁花似錦,我們的農場就是鄉村振興的種子。”

段亞萍原本是一名教師,7年前來到忘憂農場創業,從無到有,一點點把農場建起來,如今的忘憂農場不僅有十幾種親子教育、游玩項目,還有冒險樂園、住宿營地、勞動教育基地等,周一到周五接待研學的學生,周末接待休閑游的游客。人氣聚攏來,人才也引進來。“農場的管理團隊是個年輕的團隊,團隊中還有幾名博士生、碩士生,能把這些高學歷人才留住,鄉村的未來可期。”段亞萍說。

“現在農村種地的人少了,且以老年人為主,因此走合作經營的路子是必然趨勢。而產業發展起來后,也在吸引著一批年輕人回鄉創業。”安一平說,“過去很多外地經紀人來收購我們的黃花,這幾年在下榆澗村悄然形成了一支有幾十人的年包養輕經紀人隊伍,他們頭腦靈活、能力強,既懂黃花種植,又熟悉市場,是黃花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龐乃東的兒子龐爾舜畢業后最初留在了重慶工作,“年輕人還是喜歡在大城市,但這幾年看著家鄉的黃花產業發展越來越好,政策和機遇都很難得,我還是決定回來試一試。包養”龐爾舜說。他返鄉的幾年時間,負責開拓了公司的電商銷售渠道,如今已經有了一支幾十人的電商銷售隊伍,都是年輕人,黃花等特色農產品在抖音、淘寶等電商渠道的年銷售額達到上千萬包養網元。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毛曉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