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包養網會的道路上,一個貧困包養群眾都不能少。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歷程中,千千包養網萬萬的扶貧干部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的奉獻精神也帶動了自己的親人。本文作者李弘毅是一名初中學生,父包養親是一位扶貧干部,他記述了隨父親到扶貧點的所見所聞所感,展示了包養網一個少年視角下的中國扶貧。
太陽向著地平線緩緩落下,照亮了天邊的云朵,在去年暑假一個尋常的傍晚包養,我和父親來到包養網了群山懷抱中的重慶市豐都縣都督鄉——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最偏遠的鄉。我父親是被派駐包養網到豐都縣的扶貧干部,他的任務之一是負責都督鄉的扶貧工作。
父親是很樂意接受這個任務的,他接到通知后的幾包養網天里都顯得格外興奮,高興地對我說:“我們的祖國富強了,卻并沒有忘記居住在大山中困難的人們!我就要帶著政府的關懷與支持去幫助他們了!”
我一開始并不支持父親去,因為這樣他就會離開我們兩年時間,何況我并不覺得重慶有什么可“支持”的,那兒明明是那么發達的一個大城市、一個網紅城市。但我父包養網親卻是滿包養網腔熱血,每當我向他抱怨,他都告訴我:“這是國家交給我的包養任務,我一定要為身處貧困的人們帶去走出大山、走向富裕的希望! ”
他對于這項工作盡心盡力。前年暑假,我和媽媽去豐都看他,他根本沒有時間陪我們,每天照樣早出晚歸地工作。去年暑假再去,本來已是深夜到的豐都,第二天一早他又趕著下鄉走訪和考察,把我和媽媽丟在縣城。臨走時他對滿面不快的我講,國家雖然發展很快,但是還有很多人處于貧困之中,難道我們不應該伸出手拉他們一把嗎?國家現在派了數以萬計的干部離開城市,走進祖國的每一個角落,就是為了幫助最后的貧困人口告別貧困。就像豐都,過去只不過是涪陵市包養網下的一座貧窮小縣城,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扶持下,如今縣城不僅鋪上了高速公路,還修了高鐵站,包養網越來越深地融入到了包養新時代。
我當然也會抱怨,特別是他希望我拿出一部分零花錢去資包養助一個貧困兒童的時候。那時我總覺得這是和我不相干的。畢竟,我作為一個住在北京、衣食無憂、不用為了吃飽飯而操心的學生,是很難想到他們的難處的。
父親對于我的態度當然感到不滿。他常常對我說:“一句溫暖的話,一雙攙扶的手,一點扶貧的善心,這樣的事,我們大家包養都能做到,你怎么不肯做一點兒?”
那次我去都督鄉時,感到我見的每位村民都對我父親極其熟悉,大概是他常下鄉的緣故。當地的鄉長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中等個子,對待客人十分友好。他告訴我,十五年前,這里還沒有公路,村民們出鄉全都靠山上的小路,有時扛著百八十斤包養網的貨物和行李要走兩天才能到豐都縣城,更別說到重慶市區了,鄉里的貨物總是賣不出去。那時這里既沒有自來水,也沒有互聯網,包養人們只能喝包養網從溶洞流出的重金屬超標的水,生病了又很難及時去醫院,有包養些人甚至因治療不及時而喪命。直到后來,通了盤山包養公路、架了大橋、打了隧道,鄉里接了自來水、接了互聯網,情況才發生包養網了包養網根本轉變。
真正讓我扭轉觀念的是父親在扶貧期間與一位同事共同幫助的一對姐弟。那對姐弟從小父親去世,母親組建了新家庭,留下他們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每月只有幾百元的救濟補助做生活費。雖然我沒有見過他們,只看過一張合照,但包養依然被這個數字和事實震驚了。我沒有想到還有人會生活得這么艱苦,祖孫三人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是我一頓大餐的餐費或一次小提琴課的學費。父親告訴我,在偏遠地區,還有很多人像他們一樣困苦。而扶貧干部的任務就是要把政包養府的關心和幫助帶到他們身邊。“我們的國家歷盡艱辛,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斗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們一定不能忘記依然貧困的同胞!我們一定要打好脫貧攻堅戰,在奔夢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我問過幾個都督鄉村民,他們告包養訴我,二十年前,村中一無所有,人們蜷居在破舊不堪、陰暗潮濕的木屋中,幾乎完全與外界隔絕,直到后來,扶貧干部來了、道路通了、電信信號有了,他們才逐漸住進了樓房、接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手機。作為見證者,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中國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路上,一刻也沒有忘記他們這些仍然貧困的人。
父親曾對我說過,為了將溫暖與關懷送到祖國的每個角落,千千萬萬的扶貧干部離包養開都市,為貧困地區的人們帶去了資金和技術,更為他們帶去了機會和希包養望。這讓我反思,我們如今在大城市中過著吹空調、吃大餐、使用智能手機購買一切的舒適生活,又怎么不是得益于祖國日新月異包養網的發展與變化呢?為什么我們不能向依然身處貧困中的同胞們伸出援手呢?
中國政府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在2020年徹底消除絕對貧困。這樣的目標和行動,不正是我們國家富強的最好證明嗎?我將來也一定要投身于有利于祖國和人民的發展和事業中去,畢竟——
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作者 李弘毅,北京初二學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