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教育戰線在教育扶貧實踐中,針對農村教育包養的資源均等化包養和學生就業等難點、痛點問題,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大膽實踐,構建了多個極具特色和成效的教育精準扶貧新模式,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推廣。
探索實施“銅陵模式”。為破解“擇校熱”的難題,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2006年,銅陵包養網市在全國率先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消重點學校“光環”,合理調整教育布局包養網,均衡資源包養配置,實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改變學校差異過大的局面,使每一所學校都能夠吸引家長、留住學生。銅陵市的教包養網育質量穩步提高,安徽開啟了探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路。“包養網銅陵模式”享譽全國,被教育部向全國推廣。
探索實施“炎劉模式”。針對農村學校結構性缺編的現狀,安徽省教育廳駐李橋村扶貧工作隊包養網主動與準南師范學院聯系,合作開展了頂崗支教扶貧工作,2015年至今,已選派十批共310名大學生在炎劉學區9所小學包養開展頂崗支教扶貧活動,極大改善了農村學校的師資短缺和結構失衡等問題,被教育部總結提煉為“大學校與小學校,大學生與小學包養生”多方共贏的教育扶貧“炎劉模式”,將其列為全包養網國教育扶貧的典型案例并推廣到安徽阜陽和新疆和田等地區包養網。
組織開展求學圓夢行動。印發《安徽省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求學圓夢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組織遴選省內26所具有特色的本專科高校針對農民工群體進行專項招生,涉及農學、電子商務等20多個專業,共招收包養各包養網類農包養網民工近1.6萬人。利用安徽繼續教育網絡園區,實施“包養網互聯網+”農民工繼續教育,形成助力求學圓夢包養行動的安徽模式,入駐“園區”高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達108所共建共享課程5000多門,農民工在線學習人數2.5萬多人。
建立科技扶貧示范基地。圍繞貧困地區當地產業和優勢特色農業,找準科技與精準扶貧包養工作的結合點,建設科技扶貧示范包養網基地,抓好科學技術推廣和成果應用,探索科技扶貧新模式,形成企業、科技人員、包養貧困戶的利益包養網共包養網同體,帶動貧困村退出、貧困戶脫貧。如皖西學院根據自身學科優勢包養,結合大別山區的資源和產業基礎,重點開展畜牧包養網產業扶貧培訓和種植大戶產業幫扶,助推楊仙特色產包養業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產業先行”。
開展高校食堂“面向采購”。本著方便就近、優勢互補的原則,安排省內所包養有高校分別定點對接貧困縣進行食堂采購,并在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圖書館、體育館場、教職包養網工生活區等公共區域鋪設消費扶貧智能專柜,全省高校共計劃包養設置智能專柜1019臺。同時,包養各校將“面向采購”由學生食堂拓展到工會福利和教職工生活消費。如安徽理工大學與阜陽市穎東區政府簽訂協議,進行“訂單式”種植、“直送式”配送,建立學校包養、種植基地無縫對接機制。(周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