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常把孩子比作祖國的花朵,看到他們純真的笑容,就仿佛看到希望與未來。花兒鮮艷也嬌嫩,成長中的他們面臨著許多未知。
今年六一,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實施,回應了包養軟體校園欺凌、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性侵害等未成年人保護熱點問題。
中國網推出《守護孩童》系列稿件,包養意思邀請未成年人保護領域專家學者,解析未成年人保護難點,看“兩法”如何為年少的他們撐起法律的保護傘。
中國網6月8日訊(記者 董小迪)在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探討中,“性侵害”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包養網話題。最高檢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檢察機關共起訴強奸未成年人,猥褻兒童,強制猥褻、侮辱未成年人犯罪22706人,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仍呈高發態勢。
預防未成年人性侵害的難點在哪兒?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學院少年兒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軍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直言,難在如何及時發現。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提高未成年人的辨別和自護能力,培養未成年人“密切接觸者”及時發包養網VIP現與報告性侵害事件的能力。
《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保法”)對此做了哪些針對性規定?如何確保法律規定得到有效落實?哪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開展全面性教育
讓未成年人感知幸福、表達情感
童小軍告訴記者,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大部分孩子都是到成年才意包養軟體識到自己曾遭遇過性侵害。彼時,性侵害帶來的傷害已無法避包養app免并將繼續影響其生活。
“對很多人來說,性是不能公開談論的話題。家庭性教育缺失與學校性教育缺位,導致孩子自護能力不足,遭遇性侵害后可能不自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兒童性教育課題組負責人劉文利分析,“18歲前是人生成長的奠基期,也是性教育的重要時期。未成年人從進入教育系統起,就應接受性教育,并根據年齡變化調整教育內容。”
對此,未保法規定,學校、幼兒園應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這一規定意義重大,但在實踐中要注意區分‘性教育’與‘防性侵教育’。單純的防性侵教育未必能產生良好效果,還可能讓孩子對性產包養網評價生消極態度,造成早期心理認知偏頗,不利于其未來親密關系的建立。”劉文利告訴記者,當前,多數學校開展的防性侵教育存在課時短、內容簡單、放大負面內容等問題,容易讓孩子對性產生包養網緊張、焦慮、恐包養軟體懼。
對此,劉文利建議,推廣全面性教育。全面性教育是聯合國倡導的,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接納并實施的性教育理念,它從生理、心理、社會層面教育孩子認識與性有關的內容,傳遞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性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包養網心得絕不能只講防性侵這一點。我們要給孩子傳達的是對性積極美好的態度和價值觀。做好性教包養育,包養就是在培養能感知幸福、表達情感的完整的人。”劉文利說。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開設專門課程
培養未成包養網推薦年人“密接者”底線意識
除了未成年人性教育內容,未保法還要求學校、幼兒園建立預防性侵害、包養條件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明確國家建立性侵害、虐待、拐賣、暴力傷害等違法犯罪人員信息查詢系統。
根據未保法,教育機構,校外培訓機構,家政服務機構,對未成年人負有教育等職責的企事單位、社會組織等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在招包養網聘工作人員時,應查詢應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拐賣、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暴力傷害等違法犯罪記錄,對有記錄的不予錄用。此外,未成年人“密接”單位還應定期查詢工作人員違法犯罪記錄,對有上述行包養故事為的及時解聘。
“這些規定回應了現實問題,彌補了相關制度的缺失。”童小軍表示,未保法為未成年人性侵害問題設置了底線,在法律落地過程中,要注意培養未成年人“密切接觸者”的底線意識與及時發現性侵害問題的能力。
童小軍強調,學校的預包養app防未成年人性侵害工作不能簡單地停留在設立辦公室、負責人層面,而是要考慮如何將預防落實在日常工作中。她建議師范院校開設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專門課程,并在職業培訓等針對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對學校工作人員、管理層的培訓中增加未成年人保護內容。
“與師德包養甜心網教育不同包養網,未成年人保護教育包括未成年人成長規律、兒童保護等內容,強調底線意識和對兒童包養網dcard科學發展的關注,”童小軍進一步解釋,“此類專門教育可以幫助未成年人‘密接者’了解遭受性侵害孩子的一般特征,知道如何求證、如何履行報告義務等。”
圖片來源:長期包養人民視覺
賞罰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分明
鼓包養網勵未成年人“密接者”及時報告
在規定未成年人“密接”單位查詢義務的同時,未保法還建立了強制報告制度。學校、幼兒園不得隱瞞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包養網站罪行為,應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并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發生未成年人性侵害事件的學校在聲譽、生源、考核,甚至教職工待遇等方面都可能包養網受到影響,所以部分學校會選擇瞞報。”童小軍分析。為防止瞞報現象發生,她建議建立賞罰分明的制度,并明確懲罰標準。
“即使學校做好了預包養網防措施,也很難保證未成年人性侵害事件完全不發生,”童小軍直言,“關鍵要看學校在事件發生后能否及時發現、積極應對。對及時發現、有效處理的,給予鼓勵;對未及時發現,瞞報事包養網件任其發展,最后影響孩子健康或令施害人逃之夭夭的,給予懲罰。”
童小軍認為,出現未成年人性侵害事件并不完全代表學校有問題,及時發現并報告未成年人性侵害事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學校對此包養女人類問題的包養女人重視。
她呼吁社會治理在保護未成年人的同時,也要營造鼓勵學校發現和報告未成年人性侵害事件的氛圍,不能僅僅因為發生類似事件,就對涉事學校給予完全負面的評價。此外,在校園內部也應形成相應的保護和獎勵機制,鼓勵教職工主動報告問題。
“對于未成年人包養妹性侵害問題,未保法已經從法律層面明確了底線。接下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落實法律,強化人們的意識,進一步投入精力,完善相關制度。”童小軍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