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四川省南部縣大堰鄉封坎廟村,驟雨初歇,碧空如洗。青山綠水間,三座巨大的白色塑頂大棚十分惹眼,這就是村里的溫氏肉雞飼養場。
場區的大棚、道路、包養網衛生間、倉庫及其他配套設施已建設完成,其中一間大棚已經關起了雞苗。數千只圓滾滾毛絨絨的雛雞在棚內蠕動,稚嫩的嘰嘰聲此起彼伏。幾個農民或調試設備,或喂料喂水,或防疫殺菌,汗水從他們的發間滲出,掛在微笑著的臉上。
據駐村第一書記李翼宏介紹,這座飼養場,承擔著全村今年退出貧困村序列的重任。
2016年是四川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開局之年,也是全省首批貧困縣退出的決勝之年。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秦巴山區和烏蒙山區等“四大片區”脫貧攻堅正在穩步推進,今年將實現包包養俱樂部括南部縣在內的5個貧困縣“摘帽”、2350個貧困村退出、105萬貧困人口脫貧。面對這場脫貧攻堅戰,廣大干部群眾已卯足了勁、咬緊了牙,四川志在必得。
底氣何來?
貧困戶:從來沒有如此充滿希望
封坎廟村地處四川省南充市南部、西充兩縣交界處,包養是一個十分偏遠的村莊。這里耕地稀缺,多年來農民僅靠種紅苕、玉米和少量水稻為生,是南部縣眾多的貧困村之一。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大堰鄉封坎廟村養雞大棚內景。(記者 陳曦 攝)
南部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包養意思局長譚必武告訴記者,封坎廟村引進的溫氏集團是國內最大的肉雞養殖企業之一。企業與養殖戶是合作關系,企業為養殖戶提供大棚建設補貼、雞苗、技術、飼料以及成雞回收,將養殖戶最擔心的成本、技術、市場等問題都一股腦解決了。
站在溫氏肉雞飼養場內,李翼宏感慨道,之前從西充縣的鼓樓鎮過來,剛進封坎廟村,就明顯感受到兩地的貧富懸殊,“西充那邊是磚瓦房,這邊是土墻茅草房;那邊是水泥路,這邊是泥巴小路;那邊已經成片發展起了香桃、臍橙、脆香甜柚等水果產業,這邊還是玉米紅苕。包養價格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歷史原因,造成了這里的貧窮,因此脫貧攻堅壓力也更大。”
這時,一旁的村民張樹全笑著說:“我們這里有句老話——封坎廟的風,純陽山的鐘,二郎廟的和尚沒人供,你看好窮嘛。以前連買鹽都沒有錢,好多年輕人都找不到婆娘。”
譚必武指著養殖大棚說,這樣一個大棚的總成包養金額本為23萬元,溫氏集團補貼5萬,縣政府補貼產包養業扶貧項目資金5萬,剩余的13萬元,幾戶人可享受3年政府貼息的國家扶貧小額信貸,這就解決了養殖戶一次性投入的問題。
“能掙多少錢呢?”譚必武掰著指頭算道,“一只雞,企業給村民簽約的保底利潤是3元,如果生產成本、病死率控制得好,每只雞的利潤可能達到5元包養網車馬費。一個棚平均可養1萬只雞,每茬周期為3個月,除去消毒包養網站殺菌的空置時間,一年可養3茬,一個棚一年的純收入大約可達10萬元。差不多3年,貧困戶就可以還清貸款,還有不少結余,而且以后這個飼養場就是他們的產業了,這就解決了永久脫貧的問題。”
四川省南部縣大堰鄉,路邊的脫貧攻堅標語。(記者陳曦攝)
參與包養留言板大棚養殖的都是封坎廟村的貧困戶,也是今年必須要脫貧的人家。正在大棚里調試設備的王興俊告訴記者,包括他在內,這個棚共有7戶貧困戶參與,根據不同的投入占有相應股份。
“這些雞太小,喂料、防疫都很有講究,飲水都要把水燒開再放涼了喂它們。”王興俊撩起衣服在黝黑的臉上抹了一把說,第一批雞剛從德陽運過來,有9千只,因為天氣太熱養得少點,天涼了可養1.2萬只。
年齡不到40歲的王興俊,在留村的人中算年輕的,所以他負責日常管理和技術,每月工資有2千元。
“我有2個娃娃,老婆沒有文化,沒法出甜心花園去打工,丈母娘長期患病,還有一個30多歲的弟弟沒有結婚,家里非常窮。去年政府實行扶貧攻堅以來,我種了3畝柑子樹,預計年收入可以上萬元。現在的大棚養雞,要么政府、企業補貼,要么貼息貸款,自己沒有掏錢就做起來了。溫氏集團還有專人負責技術培訓,我很珍惜,一定認真學好這門技術,把這個養雞事業搞下去。不光我脫貧致富,我還要帶著大家一起致富。”王興俊將目光投向遠處黛黑的群山,“以前談到事業,總覺得那些與我們無關,那是很遙遠的事。可是現在,我充滿了希望,也從來沒有如此充滿希望。”
市場手段引入龍頭企業發展農民產業園——可復制的“南充模式”
南充市委書記宋朝華(時任南充市市長)在純陽山村看望90余歲的貧困黨員張國成。(南部縣扶貧局供圖)
作為四川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秦巴山區和烏蒙山區等“四大片區”集中了全省88個貧困縣。今年要“摘帽”的南部縣、蓬安縣、廣安市廣安區、廣安市前鋒區、華鎣市都位于秦巴山區,其中南部、蓬安兩個縣屬于南充市。
今年6月30日,南充市委書記宋朝華(時任南充市市長)在南部縣大堰鄉純陽山村調研扶貧工作時強調,脫貧攻堅,產業是根本。要通過市場手段引進社會資金、業主大戶和龍頭企業,把群眾帶動起來,把產業培育起來,把經包養網濟發展起來。
用市場手段引入龍頭企業,發展農民產業園——南充脫貧攻堅系列措施的核心,已被業內人士稱為“南充模式”,并被其他地方效仿。
“貧困戶穩定脫貧、持續增收,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特色產業,缺乏新型經濟主體的帶動。”南充市委常委廖倫志告訴記者,“所謂特色產業就是要生產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所謂新型經濟主體就是龍頭企業、業主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有新型經濟主體的帶動,農民在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遇到的成本、技術和市場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產業扶貧要做到三集中,即貧困戶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政策要素向園區集中。包養留言板每個貧困村,都支持建一個脫貧奔康農民產業園,然后把農民的種植養殖都集中到園區。”南充市副市長林建國稱,把農包養情婦民的產業向園區集中,一方面可以集約化經營,節約土地水電,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便捷的交通、集中的貨物裝卸有利于引進龍頭企業。同時,一個產業園就是一個市場、一個信息中心和一個原材料供應中心,有利于把農民培養成家庭農場主或種養大戶。
南充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向貴瑜則認為,發展脫貧奔康農民產業園,必須要做到政府引導、農民主體、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合作社組織,五者缺一不可,其中政府主導是關鍵,政府要“四為兩不為”。所謂“四為”:一是解放農民思想,包養甜心網變“要我干”為“我要干”;二是當好“紅娘”,積極引入龍頭企業和金融單位;三是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生產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四是根據農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搞好規劃。所謂“兩不為”:一是該農民干的事政府絕不包辦;二是不強迫農民干不愿干的事。
農民在李子樹下養的跑山雞。(記者 陳曦攝)
在南充的另一個國貧縣——儀隴縣,馬鞍鎮的險巖村今年也在爭取退出貧困村。7月14日上午,霏霏細雨令盛夏的山村涼爽宜人,在群山之間的幾塊平壩上,佇立著眾鑫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幾棟出菇大棚。大棚的主體為鋼結構,頂上有兩層黑色遮陽網,水簾、風機、自動恒溫和噴灌系統一包養管道應俱全。一排排立體種植架上,橫臥著一根根黑褐色的菌棒。
駐村第一書記劉曉丹告訴記者,出菇大棚近2萬平方米,全村48戶貧困戶都參與了種植,大致情況有兩種:一是有勞動能力的,自建600平方米大棚,總投資15萬元,全是農民貸款,其中5萬元為政府貼息,一年純收入可達10萬元;一是喪失勞動力的,可用貼息貸款入股合作社,年底分紅,保底5千元。
“扶貧先扶膽。就險巖村而言,農民以前窮怕了,突然要他貸款15萬元,這不是個小數目,都不敢貸,也不敢搞,擔心市場、技術。”廖倫志說,村子因此成立了合作社,引入農業公司,給農戶提供技術,與農戶簽保底回收協議。此外,村上還把農民包養組織起來,到現代農業發展好的地方去考察,“近一點的去南充市區周邊,遠一點的去浙江、江蘇、福建等地,讓他們開開眼界,目的是給他們壯膽”。
林建國認為,建設農民包養產業園,一定要讓符合條件的人自己貸款自己干,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責任心和內在動力,這樣才能避免等靠要。“各種保險措施、政府風險基金之類的要跟上,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包養網甩開膀子放心干。政府對農民要扶上馬再送一程,三五年過后,他們就能在市場的天空展翅翱翔了,這時政府這雙手就可以放心松開了。”
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四川各地的扶貧方式很多,但產業扶貧是核心。南充發展農民產業園的扶貧模式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復制。
貧困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不可或缺的力量
南部縣已經竣工的農民新居。(記者 陳曦攝)
瘦小、黝黑、寡言少語、褲腳一高一低,沾滿泥土的鞋子已看不清本色,在一群農民中間,怎么看也看不出他就是村子里的第一書記。他就是李翼宏,大學本科,原在南部縣縣委辦公室工作,去年9月包養到封坎廟村擔任第一書記。
“去年栽果樹,把李書記累得喲——”村民張樹全心疼地說,“為了搶工期,他帶著大家起早摸黑,一起放線、挖窩、砌堡坎、栽樹子。中午就坐在地上,喝袋牛奶啃兩個饅頭,吃了馬上又開干。小伙子以前是坐辦公室的,剛來還細皮嫩肉的,那段時間中午太陽大得莫法,他臉上、身上的皮都曬脫噠,整個人曬得黢黑。”
“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我們今年年底要退出貧困村,不拼命咋行?”李翼宏告訴記者,去年以來,全村已發展了380畝脆香甜柚、160畝桃子、120畝臍橙,還修建了村社道路,種了蓮藕、白芨,放養了約10噸魚苗。如今,全村已經大變樣,村民看到了希望,精氣神也起來了。
“父母老婆娃娃都在縣城,現在很少回去,周末也很少。已經4歲的娃娃經常晚上給我打電話,喊我回去,要不就在電話里哭。咋走得開嘛——”說話間,李翼宏不自覺地卷起衣服,與周圍的農民一樣。
在四川脫貧攻堅戰的最前線,活躍著一群像李翼宏這樣的人——他們學歷高、年輕、充滿活力、敢想敢干,來自不同的政府機關卻吃住在貧困村,與村民打成一片,為一個個貧困村脫貧奔康沖鋒陷陣。他們,就是全川11501名貧困村第一書記——這場脫貧攻堅戰不可或缺的力量。
儀隴縣馬鞍鎮險巖村貧困戶張守舉在出菇大棚勞作。(記者 陳曦 攝)
在險巖村的出菇大棚里,貧困戶張守舉老人正背著噴霧器給菌棒噴水。整個過程中,他包養網比較一直面帶微笑,用慈愛的眼神看著菌棒,像是看著自己的孩子。
張守舉老兩口都60多歲了,兒子患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家里非常窮。老人說,村里發展大棚種植時,他家并不具備貸款條件,是第一書記劉曉丹和其他駐村干部想方設法,幫他在合作社租了220平方米大棚,種植了2600個菌棒,一年可收入包養網推薦近萬元。
“那女子好啊……”說起劉曉丹,張守舉老人突然激動起來,“人家一個大城市的姑娘,哪受過這些苦哦。農村生活不方便,為了建大棚,她吃住都在村民家里,干起活來像個農民。要不是她,我哪能有幾百平米的大棚哦……”老人哽咽了。
劉曉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成都姑娘,四川農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去年8月從南充市農業局下派到險巖村擔任第一書記。之前既沒在農村工作過、也沒在農村生活過的她,如今卻獲得了農民們的認同,被人人稱道。
“一組張守方一家五口,3個兒子,有兩個身體都有缺陷,最希望發展產業;二組張守光妻子殘疾,住土墻房3間,最希望改造住房;二組張思典夫妻長期患病,兒子因車禍正在治療,最希望獲得大病救助……”用半個月時間,走遍全村6個組48戶貧困戶,是劉曉丹到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在她的民情日記本上,記錄著村民們的點點滴滴。針對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一戶一戶制訂脫貧措施。措施出來后,又每家每戶走訪,與貧困戶一起對脫貧措施進行梳理、細化,直到村民滿意才離開。
記者注意到,在與村民朱秀瓊交流時,遇到記者聽不懂的方言,細包養感情心的劉曉丹就在一旁笑著“翻譯”,并不時伸手幫朱秀瓊理理包養網頭發。
全面發力攻城拔寨
今年5月15日,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在南充市調研督導脫貧攻堅工作并看望貧困群眾。(南充市扶貧局供圖)
今年6月22日,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在全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就住房安全、醫療救助和教育扶貧、低保兜底、就業增收、發展村集體經濟、資金支持、金融扶貧等作了精準周密的部署。王東明強調,各級各部門都要主動擔當擔責,創造性開展工作,把駐村幫扶機制等一系列部署要求落實好。黨政主要領導要既掛帥又出征,進一步增添措施、抓好落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后,4位省領導就分赴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秦巴山區和烏蒙山區,召開‘四大片區’脫貧攻堅現場推進會。”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張谷說,“上半年四川堅持扶貧資金、項目、資源向‘四大片區’聚集,向今年計劃摘帽的貧困縣和貧困村、計劃脫貧的貧困戶聚集。”
據了解,圍繞“四大片區”脫貧攻堅,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于2015年12月下發了《關于做好2016—2020年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四川249個單位將參加到“四大片區”的定點扶貧工作。2016年,針對彝區“十項扶貧工程”,四川計劃投入93.27億元,實施46個大項88個小項建設任務,彝家新寨250個村全面啟動建設;針對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包養站長,計劃投入資金60.9億元,較去年增加約8億元;秦巴山區、烏蒙山區連片扶貧攻堅正持續推進,巴山新居、烏蒙新村等建設項目也在有序實施。
張谷稱,目前,全省從上到下都成立了包養行情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并抽調人員成立脫貧辦。省直部門普遍成立了領導小組,88個貧困縣扶貧移民機構總體實現單設。明確各級黨委副書記協助書記分管脫貧攻堅工作,選派88名優秀年輕干部到貧困縣任專職副書記。省市兩級扶貧移民部門主要負責人兼任同級政府副秘書長。已完成了對88個貧困縣黨政主要領導的考核評估,對35名縣委書記和22名縣長進行了調整,“這些都為打贏這場攻堅戰提供了強大的組織保障”。
南部縣精準的扶貧攻堅“作戰圖”。(南部縣扶貧局供圖)
“我已立下‘軍令狀’包養,南部縣今年肯定能完成‘摘帽’!”南部縣縣委書記張根生告訴記者,“我們嚴格實行掛圖長期包養作戰下的‘現場驗靶包養俱樂部’交賬。每兩月一次巡查考核,好的授予流動紅旗,差的給予黃牌警告,連續3次黃牌警告的一把手引咎辭職。同時加大了明查暗訪和督查督辦力度。目前,已誡勉談話鄉鎮黨委書記6人、處分2人,15名鄉村干部受到黨紀政紀處分。此外,成立了脫貧攻堅一線考察辦公室,在扶貧戰場上儲備、發現和使用優秀干部。對于打贏這場戰爭,我有信心。”
張谷稱,四川全省從上到下包養俱樂部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層層簽訂了《脫貧攻堅責任書》,將年度脫貧任務逐項分解到縣到村。今年,南部等5個貧困縣、2350個貧困村、105萬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一定能夠如期實現。到2020年,全省包括四大片區在內的380萬貧困人口終將將全面脫貧。
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貧困戶有信心,基層干部有干勁,各地各部門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從上到下組織有保障,中央、省上有政策,這些包養網就是四川打贏這場攻堅戰的底氣。
天色向晚,晚霞染紅了山村,八爾湖上碎金萬點,勤勞的人們仍在地里勞作。純陽山村的宋大媽在桃樹下扯草,發現有包養人過去,她直起身,看著滿天紅云笑道:“呵呵,明天是個大晴天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