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留守兒童困守廣西山村_中國發展門戶網-一包養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崎嶇的山路依山傍水,從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往東北方向約45公里,就到了馬堤鄉東升村。5月16日,山里陰雨連包養網心得綿。半山腰上的一棟吊腳樓內,10歲男孩強強坐在小凳子上看動畫片,爺爺在一旁燒柴火,煙霧彌漫在整個房間。強強包養網心得爸爸陽錢良在桂林做木工,因連著幾天下大雨,陽錢良已多日未能干活掙錢。

在強強8個月大時,媽媽包養故事就離開了家,直到去年11月才來桂林看過他一次。東升村與強強情況相似的還有10多名兒童,他們的媽媽都是爸爸在外地打工帶回來的外地人,回村生子后不久離包養開。貧困,讓當地很多家庭的感情紐帶弱化甚至斷裂,外來婚姻難以維系,這導致當地單親留守兒童越來越多。   包養一個月價錢                        

打工娶來外地媳婦

東升村位于龍勝縣東北方向,下轄7個村寨,共有567戶,2273人,村民們世代聚居在這茫茫大山的山坳里,層層梯田沿錯落有致的山坡環繞。

每天一早,強強就拿著透明的文具袋,裝上書本,沿著爬滿青苔的石階獨自一人步行到山下村口的東升村小學,在這里念書的是一到四年級的學生,五、六年級的學生去馬堤鄉民族中心小學。他今年上三年級,班上一共有15個學生,其中有11人的父母包養網推薦均長年在外地打工,很多父母只有在春節時才回家,他們平時與爺爺奶奶生活。

平時在家,強強會穿著爸爸給他買的滑輪鞋,從吊腳樓的這一頭滑到那包養一個月價錢一頭,累了就坐包養管道下來歇會兒。以前他經常到外面跟同學玩耍,但最近幾周大伯的風濕性關節炎犯了,走路困難,周末他要留在長期包養家幫大伯端茶倒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強強走在上學的路上,放眼望去都是梯田,田里種得最多的是稻子,但每年產出的稻谷,村民除了自己吃,再喂喂家畜后所剩無幾,賣不了錢。因為沒有其他收入,從2000年前后,陸續有男青年到外地打工,有的去了廣東,有的選擇在緊鄰的桂林市。

20多歲正是談婚論嫁的年齡,工業化大城市給年輕人帶來新鮮感,經過自己努力工作,每個月能到手數包養網千元,如果留在老家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很多人沒像父輩那樣在附近村子找媳婦,而是在工作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雖然未結婚,女方卻已有身孕。

強強就是這樣出生的。2002年,19歲的陽錢良和其他男青年一道,到廣東珠海打工,他進了一家化妝品生產廠,在2003年遇到一起上班的女孩詹某某,兩人一見如故,感情迅速升溫。陽錢良說,他記得自己曾經告訴過詹某某,自家在山村,經濟條件不好,但詹某某并沒在意。又過了1年,詹某某懷孕了。

2005年2月中旬,有7個月身孕的詹某某跟陽錢良一同回到東升村。當時,水泥路還沒通到村里,雖已通班車,但每天的趟數不固定。陽錢良的家在半山腰上,大著肚子的詹某某和陽錢良一起走青石路到家。婆婆陽代香短期包養看到兒媳婦回來,非常高興。陽代香回憶,當時,他們家有4間屋子,除了一臺14英寸的黑白電視,再無其他家用電器。空曠的屋子與外地打工時的生活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根據東升村小學校長楊光有提供的數據,今年春季,該校一包養價格ptt至四年級共有101名學生,其中有59名留守兒童,包括14名單親留守兒童(一年級3名,二年級4名,三年級4名,四年級3名)。

強強所在的三年級一共有15名學生,其中有11名留守兒童。此外,包養條件二年級的29名學生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該班的小韋、三年級的東東與強強是最好的玩伴,一旦其中誰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會與對方分享。

每天放學后,強強、小韋、東東就經常在一起玩耍。他們平時在梯田的田埂上追逐打鬧,一腳沒踩好就會跌進水田里,弄得滿身泥巴。高興時,他們會一起跳舞,口中喊著“動次大次”的節拍,唱著《江南style》、《小蘋果》,有節奏地晃動身體。

但這些經歷他們沒辦法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每年六一兒童節,除了老師之外,沒有人給他們祝福。他們三人都是單親留守兒童。

東東的媽媽與強強的媽媽差不多同時來到東升村。東東的爺爺陽良華稱,當時東東的媽媽羅某已經30多歲,曾結過一次婚,東東爸爸只知道羅某是湖南人,但不知道她家具體是哪里的。

小韋的媽媽羅某某家在廣西玉林,在廣東打包養網工時結識他的爸爸楊松生,在雙方未領取結婚證的情況下,羅某某懷孕了,也回到了東升村。

孩子年幼母親離開

在陽錢良帶包養感情著詹某某回村3天后,強強出生了。面對提前到來的小生命,家人非常歡喜,但生活并沒朝著幸福的方向發展。

在照顧小孩的問題上,婆媳之間不斷出現問題。陽錢良稱,強強出生后不久,家里陸續開始出現爭吵,甚至吃飯時婆媳都要錯開時間。

陽錢良說,雖然山村生活艱難,但家人沒讓詹某某干過重活,主要讓她在家照顧孩子。他回憶,詹某某曾向他抱怨這里生活艱苦。

強強出生8個月后,詹某某走了。陽錢良說,詹某某在走之前跟他說要離開這里,到外面打工去,再也不回來了。陽錢良想挽留,但詹某某去意已決,“我告訴她,如果你實在要走,我勉強不了,留住你的人也留不住你的心”包養網

妻子是陽錢良自己親自包養網dcard送走的,“我把她送到龍勝縣城的汽車站,看著她坐上去桂林的車離開,之后我一個人回東升村。我告訴她我會永遠等包養網她回來”。5月18日,陽錢良包養回想過去時說,妻子之所以離開不僅是因為生活艱苦,家庭關系不夠好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為了掙錢,陽錢良在強強兩歲時有一次離開東包養一個月價錢包養甜心網升村到外地打工,但因為孩子太小,自己不敢走太遠,就在桂林市做木工,每隔幾個月都會回家看看。

東東也未能擺脫相似命運。2006年9月包養網,羅某在生下東東3個月后,接到娘家電話,稱其前夫要讓其回湖南,不回去的話就要拆掉其娘家的房子,原因是其母親借了其前夫的錢未還。陽良華回憶,羅某走的時候說自己回娘家呆8天就回來,但至今未歸,除了一張照片,什么也沒留下,也從未包養打電話找過東東。在羅某離開后不久,東東的爸爸也出去打工了。爸爸很少回家,東東說,他很想爸爸,希望能跟爸爸媽媽一起生活,這樣他會更快樂些。

小韋出生于2006年9月,他母親離開的原因更清晰一些。在小韋出生8個月后,楊松生又帶著羅某某一起到廣東打工,之后每年過年、農忙時都會回家。楊松生稱,那幾年手里攢不下錢,兩人感情也越來越淡,在小韋3歲多時,羅某某與楊松生分手,跟別的男人走在一起。小韋4歲那年,羅某某還打過幾次電話關心他,但此后再未打過電話,小韋已忘記媽媽的聲音。

小韋經常把媽媽的照片放在床頭柜里,他最喜歡的是媽媽抱著他的那兩張。他說,自己很想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但爸爸要到外面打工才能養家、給他交學費,他也知道爸爸媽媽已離婚,媽媽不可能再回來了。

貧困弱化感情紐帶

東升村負責婦聯工作的吳月團也是外來媳婦,她老家在廣西南寧賓陽縣,包養網VIP于2000年在廣東打工時認識了丈夫陽飛興,當年結婚,次年生子。如今,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家庭是要靠感情維系的”。

吳月團說,嫁過來的外地媳婦中,離開的10多人占小部分。她分析稱,外地媳婦離開,窮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因素是感情出問題,“外面的世界總比這山坳坳里好得多,如果感情或家庭關系不好,女的在外面又遇到了更喜歡的人,即使家里條件好,也有可能會離開。”

但在當地村民眼中,貧困,導致本土村民與這些見過世面的外來媳婦之間的感情難以維系,這是當地單親留守包養兒童出現的主因。

東升村村支書侯進輝也想做些事情拉動村里經濟發展,讓年輕人在家也能掙到錢,這樣包養孩子就能得到父母照顧,杜絕母親拋棄幼子離開的情況發生。

他曾在2008年牽頭成立蔬菜合作社,引進茄瓜種子,與10多戶村民一起種茄瓜,第一年收成很好,“很多農戶一畝地能掙1萬多”。但第二年價格下降,農戶虧損,依然比不過打工。

侯進輝想過發展旅游業,也想過把本村的土雞、柴雞蛋通過網絡推銷出去,但一直沒有頭緒。他想給村民做示范,今年率先種植了80畝禿杉,準備做長線投資,還準備投資養殖雉雞。此外,縣里還給了政策,村民在當地發展種植油茶、茶葉,建造羅漢果烘烤房等,均能得到相應補貼。

這些措施,即使能見效,也需要時間。

來自社會的關心也時有出現。包養網40多歲的蘇桂珠從2003年就關注這里的留守兒童問題,她和身邊的人尋求企業家及其他愛心人士幫助,不定期看望孩子,并于2012年注冊成立了桂林心之樂未成年人援助中心。來自共青團廣西區委和龍勝縣團委等部門的關愛活動也曾見諸報道,可這畢竟包養不是來自父母最直接的愛。

村小學的蒙老師發現,單親留守兒童雖然在學校表現得很合群,但與其他孩子還是有區別。有一次,她給學生放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學生的反應就不同,“能得到母愛的學生很多都會哭,但留守兒童跟父母包養網站一起生活太少,好像已經適應了沒有父母的生活,從未跟母親包養網生活在一起的學生表現得更明顯,好像這一切都跟他們無關”。

強強沒想到的是,在去年11月份,他被帶到桂林見到了媽媽。陽錢良說,詹某某突然給他打電話,說想看看孩子。

此前,強強偶爾問過媽媽去哪里了,得到媽媽出去打工的答復后,強強不再追問。頭一次見到陌生的媽媽,強強顯得非常拘謹,“我告訴他,這是你親媽,他也是只顧著低頭,不說話,在適應了一天多之后才放得開”,陽錢良說。

短期包養這是一家三口第一次一起走在路上,三個人逛了商場,媽媽給強強買了兩身衣服、兩雙鞋、一架遙控飛機、一輛遙控坦克,還有《唐詩三百首》等課外書,強強都很喜歡。

4天后,詹某某離開,強強也被送回了東升村。

今年2月19日,強強生日那天,媽媽打來電話祝他生日快樂,“我媽媽說,如果我期末考試得了三個A,她就給我5000塊錢,還給我買一臺電腦、一輛單車”。

但陽錢良說,去年那次見面之后,詹某某就打過這一次電話,此后陽錢良再找,詹某某就不再接聽電話。京華時報記者多次撥打包養網陽錢良提供的詹某某手機,均無人接聽,發送采訪短信亦未獲回復。

強強說,自己喜歡媽媽,但從未想過她。他覺得,自己已過了10年沒有媽媽的日子,即使沒有媽媽也可以過得很好。

(強強、小韋、東東均為化名)

京華時報記者懷若谷發自廣西桂林京華時報記者陶冉攝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