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高一包養網心得負荷 打工子弟校老師六成假期打零工養家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課堂上 包養網評價11月1包養留言板6日,金海河學校四年級1班的范艷彬老包養網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語文課。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打工子弟校老師六成假期打零工養家

北京部分打工子包養網弟學校老師面臨生活重負,低收入高負荷沒保障,有的老師白天課堂教書,晚上超市打工

12月9日,“新公民園丁獎”即將頒獎,此活動由民間公益機構“新公民計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企業責任與社會發展研包養一個月價錢究中心包養和新京報聯合主辦,面向全國打工子弟學校教師,這是唯一一個全國性的面向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的評包養感情獎活動。

“新公民計劃”和新京報在調查中發現,打工子弟學校教師存在低薪、沒有福利待遇、超負荷工作、社會認可度低、缺乏專業能力提升機會等問題。

在北京,2012年在社管所備案的打工子弟學校有157所,根據師生1:25的比例計算,4000多打工子弟教師仍堅守在老師崗位上。

據“新公民包養網車馬費計劃”今年9月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北京168名受訪打工子弟包養管道學校教師中,76.8%沒有社會保險;平均周包養合約課時數達24.55節,遠高于公辦校教師每周課時16.03節,而月均工資僅1871.6元,遠低于2011年度北京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4672元。

作為打工子弟心目中“最親近”、“最尊敬”的老師,他們在艱包養苦的教學環境中為孩子們默默堅守付出,卻一直以來沒有走進公甜心花園眾的視線。本報希望通過系列專題報道,喚起社會對這群老師的關注,幫助他們有尊嚴地生存。

課堂“巧婦”

用廢品搭起學生圖書角

范艷彬一踏進教室,吵鬧的班級會立刻安靜下來,30多個孩子齊刷刷掏出課本。

每天早上7點40分,金海河小學四年級1班的晨讀準時開始。作為班主任,范艷彬一天的教學工作,也從那一刻開始。

20多平米的教室里,高低不一的桌椅擠得滿包養網車馬費滿當當,沒有講臺講桌,黑板離第一排座位只有1米遠,“師生上課,近距離互動,老師臉上幾顆痣,他們都能看得見。”這名40歲的語文老師,用幽默掩飾教室的狹小。

和其他打工子弟學校一樣,范艷彬就職的金海河小學也是“隱藏”于海淀的城中村,北五環外的一處城鄉接合部,頂在一條不知名的小路盡頭。

招牌早被春天的大風吹落,但小路兩邊的早點鋪、賣菜攤攤主對學校的具體位置“門清”,他們的孩子很多都在那里上學。

二層高的矮樓里,一層擠著6個年級的教室甜心花園,二層是村里外來務工人員的出租房。這里曾是一家公司的辦公樓。

在這所打工子弟學校,范艷彬已教書4年,每周近30節課。教語文讓他感到些許輕松,“至少不用準備教具。”

前幾年當數學老師,為讓孩子們比較圓錐、圓柱的體積,范艷彬連夜利用廢舊月餅盒趕制了兩個等高、等直徑的模型。第二天課上,他讓孩子們往里裝沙子,看哪個裝得多。

一年前,范艷彬曾為包養孩子們作文里貧瘠的詞匯發愁,“形容天空都是‘藍藍的’,全班的父母幾乎都是‘慈祥的’。”

他跑到廢品收購站,翻出一塊三合板,兩根廢舊桌子腿兒,又拔了一個拖把棍兒,倚著教室墻角的暖氣片,搭起一個圖書角。

最初擺在上面的書,是范艷彬從包養管道廢品收購站挑揀出來的,一公斤1塊5毛錢。

“無米”似乎總是困不住范艷彬這包養站長名巧婦,上課,他總用“最容易吸收”的方法,來克服練習冊的缺乏。

11月16日的語文課上,范艷彬講古詩,詩里的7個生字,他讓學生自己編字謎,“君——有羊是群,”孩子們的成果讓黑板前的范艷彬不停微笑。

調查數據:北京168位受訪打工子弟學校老師中,80.3%的老師在工作中因缺乏教具而難以展開教學。

講臺之外

晚上超市當起“打工仔”

教學上的“漏”,范艷彬絞盡腦汁用生活中的“巧”去補,但包養條件生活里的“缺”如果光指著教書,往往讓他力不從心。

即便不出這個城中村,他每月1600元的工資也難以支撐范艷彬一家三口在北京的生活,500元房租占去包養他工資的1/3,為貼補家用,妻子去北大校門口賣紀念品,18歲的女兒也在超市打工貼補家用。

一個月前,范艷彬發現學校附近一家大型超市招人,每月1500元工資。包養于是,每天晚上6點,超市的食品區,范艷彬有了另一個身份——方便面理貨員。

站在包養網高架梯上,范艷彬把一箱箱方便面取下包養甜心網來,哪個品牌的缺貨,范艷彬就掏出幾袋補上,這包養網份工,他得打到晚上10點。

11月16日下午5點,范艷彬看著孩子們全部放學回家,匆匆跑回學校附近的家里,劃拉了幾口女兒做好的飯。不到6點,范艷彬趕去超市。

那天,他下了扶梯一轉彎,兩個男孩朝范艷彬招手,“范老師!”面對學生打招呼,范艷彬輕輕點了點頭,然后快速往超市走去。

“多少有點不好意思。”白天是老師,晚上當打工仔,起初,范艷彬說他心里有落差,“現在習慣了,一樣是靠勞動掙錢,沒啥丟人。”

除了每周一晚上,不用去超市,其余時間,他都要全身心地完成這兩份工包養作,一份用來實現他“靈魂工程師”的職業價值,另一份是一個男人養家的責任。

有人問范艷彬,為啥不換個工作,“甜心花園離不開孩子”是范艷彬能想到的唯一答案。

和范艷彬不同,萬超(化名)不得不為女兒1000多元的學費離開教師行業,他和妻子黃文革來北京前,都在河南老家當老師。

2002年剛來北京,一聽說打工子弟學校工資只有700元/臺灣包養網月,萬超轉身走了,包養網“一個大老爺們,我去掙那700塊錢,還不夠交我閨女的學費呢。”如今,萬超在中關村一家公司當庫房管理,而妻子黃文革包養甜心網成了大興明圓打工子弟學校的語文老師。

從七八百元的工資干起,黃文革換過學校,卻始終沒離開過講臺,如今工資能拿兩三千元。

在明圓學校,由于帶的是60多人的大班,她的工資算高的。但一家三口仍然只能擠在10來平包養網米出租屋里,房租500元/月。她和丈夫攢下的錢,包養網還要供讀大學包養感情的女兒和在明圓學校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

調查數據:寒暑包養假期間,受訪的打工子弟學校老師中,僅37.5%的老師能拿到平均516元的補貼,剩余62.5%的老師無任何假期補貼,需另找短期工作支持基本生活開銷。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