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2月12日上午,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扶貧研究中心包養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包養主辦的我包養網國第一部教育扶貧藍皮書《中國教育扶貧報告(2016)》發布會在京舉行。
藍皮書指出,盡包養管我國的扶貧開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但畢竟現在仍有5575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的任務依然艱巨。目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教育發展狀況并不樂觀,仍有不少需要繼續改進的地方。
貧困地區經濟基礎薄弱,財政拮據,且大多為“吃飯”財政。財政對教育的撥款主要用于人頭經費,教育經費很難實現“三個增長”、達到“三個比例”,對于教育事業費中的包養網公用經費,有的地方幾乎為零,教育費附加征而不返或隨意挪用現象較為常見。
教育經費短缺致使貧困地區學校數量不足,辦學條件差,包養教學設施落后。貧困地區學習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后不僅表現為設施老舊,而且部分設施還存在安全隱患包養。同時一些教學用品,如實驗儀器、圖書配備等都嚴重不足,大部分學校的校舍、圖書、實驗儀器設備等的增設以及更新無法得到資金的支持。
師資投入不足,數量缺包養網額,結構不盡合理,素質亟待提升一方面,表現為教師整體數量不足,生師比過高,優秀教師外流嚴重,有的地方包養甚至無法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另一方面,現有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水平偏低、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包養網,學校無力滿足教師培訓、外出培養、觀摩學習的需求。此外,有的地方拖欠教師工資問題尚未徹底解決,一包養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包養網質量的提高。
西部欠發包養達地區生師比明顯高于全國生師比包養的平均值。例如:普通小學的全國生師比包養網平均值為16.78,而廣西、湖南、河南、江西、青海、廣東的生師比在18.0以上;初中的生師比全包養網國平均值是12.57,而廣西包養、貴州、云南的生師包養網比在15.0以上;普通高中的生師比全國平均值為14.44,而重慶、四川、貴州、江西、河南的生師比在16.0以包養上。在貧困地區,這一數字更大。
貧困家庭無力使子女接受更多教育,教育受重視程度不夠貧困家庭的經濟水平較低,許多包養家庭無力支付孩子上學所需學雜費用,不少貧困地區的學校貧困學生占比較大,他們往往因為家庭無力負擔上學所需的費用而包養正在或即將面臨輟學問題。此外,許多家庭受打工潮的影響,認為外出打工比讀書更有用,個人教育需求不足,教育不被重視。
根據2013年審計署公布的數據,在1155所樣本學校里,輟學人數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2013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檢查《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表明,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邊遠、貧困及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輟學率較高,有的地區超過10%。
貧困地區很多學校還未建立激勵制約機制,不包養網能調動學校行政人員與老師的積極性。尤其是對于授課教師來說,缺少必要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激勵機制和傾斜政策,致使不少教師不安心、不愿意扎根貧困地區工作,甚至跳槽、逃離教育行列,不能穩定和促進貧包養網困地區教育的發展。
由于欠發達地區財政困難、學校經費普遍短缺,物質激勵的運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是教師工資水平低,難以讓教師滿意,也難以統籌調劑,難以實行差異發放。另一方面是學校多有債務,無力給教師發放獎金。
目前“普九”的成果是低標準的,并且基礎相當脆弱。一方面,所謂“基本普及”包養,是指85%的人口覆蓋地區實現“普九”這一要求,還有15%的人口覆蓋地區——主要在西部貧困地區——這一目標包養網遠未實現;另一方面,即便在“普九”已包養網經驗收的地區,普及義務教育的成果包養網也是很不包養網穩固、質量較低的,不少地區的輟學率出現了明顯的反彈。近年來,農包養村學生的輟學、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輟學率上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