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S包養心得扎根曲周的故事——探索綠色發展之路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一個明媚的午后,我們在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他是中國農業大學目前在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探索綠色發展的學術帶頭人。

2010年在曲周,張福鎖帶領團隊將小麥、玉米兩種作物在一個生長周期里需要用到的所有關鍵技術——播種、灌水、施肥等進行了梳理。他發現,有10項技術是關鍵,如果能把這10項技術用好,實現高產的概率就能達到95%包養以上。

當他把這10項技術拿到曲周的4個村里,調查農民到底包養用了多少時,結果令人驚詫:“有的技術農民不知道,有的技術農民知道了包養網卻沒條件用,還有的技術農民用了卻又用不好。種種問題制約著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

于是包養網,張福鎖和他的團隊沉下心,利用開在田間地頭的科技包養網小院,為農民做了5年培訓。5年后,技包養術到位率接近60%,雖然不算太高,但高產率已達97%。與此同時,農民的包養生產投入減少了,農包養業污染也大幅下降。

張福鎖堅定地認包養網為,曲周的小農戶種植是我國廣大農村生產模式的典型代表,將小農戶與現包養網代農業生產經營結合,探索一條曲周之路,才能探索出中國農業現代化和綠色發展的未來之路。包養網

張福鎖告包養網訴他的團隊:小農戶長期受到知識不足、信息和資源缺乏、服務支撐不夠、抗風險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的困擾,科技進步難以轉化為生產力和收益。讓他們趕上現代農業包養網的步伐,是當下最需要包養解決的問題,也是作為科學家最應該追求的目標。

張福鎖意識到,不能一味將技術灌輸給農民,必須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畢竟,農民才是農業生產的主體。

于是,師生們舉辦了一系列激發農民興趣的活動:辦科技包養長廊、發科技日歷;辦農民田間學校,鼓勵農民各抒己見、探討問題。

緊接著,村里有了示范方和示范戶。示范方向農民展示從種到收的關鍵技術,讓農民親眼看到技術到位后的效果。示范戶是敢于“先吃螃包養蟹”的人,既把學到的技術用在自家地里,又包養與科技小包養院的老師學生一起,包養網幫助其他的農民解決生產問題。

包養“我們的目標是讓教授變成農民,真正沉下去,把知識、技術、政策、信息、資源帶進農村;同時讓農民變成教授,掌握科學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張福鎖說。

在張包養網福鎖及其團隊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農民知道了未來的農包養網業發展不是“大肥大水”,而是節水減肥、減少污染;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科學信息化管理;不是自守一畝三分地,而是規模化、集約化經包養營……改包養網變的過程中,農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

談到未來,張福鎖感慨萬千:“我們常在思考,綠色發展,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包養僅是增產增收、資源循環利用、環境友好,還有很重要的一條是人的眼界和理念的發展,這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事。”

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多年來,中國農業大學的團隊一直堅持深入農業生產一線,把理論創新、技術突破、規模應用融入對農業的熱愛、對農民的關心、對農村的期待之中。他們包養網堅信,只要一步包養一個腳印,終究能探索出一條中國農業的綠色包養發展之路。

包養網

《 人包養網民日報 》( 2019年06月05日 04 版)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