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包養網心得個都不能少 ——探尋江西教育扶貧“雙負責制”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原標題:一個都不能少——探尋我省教育扶貧“雙負責制”

適齡兒童上學,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對南昌市新建區樵舍鎮蔓湖村包養網的付鳳英、付振法姐弟而言,卻一波三折。

2018年秋季學期,姐弟倆遲遲未到學校報到,引起了蔓湖小學校長付小平的注意。付小平上門家訪發現,付鳳英、付振法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包養網,父親付勇患有嚴重精神疾病,不允許孩子與外界接觸,更反對上學讀書。

付小平耐心細致地做工作,可付勇就是聽不進去。“家里就這個現狀,孩子不上學還能幫著做點事,上學去了你幫我做嗎?”付勇的一句反問,讓付小平無法回答,畢竟很多事是學校做不到的。

付小平把情況向鎮里反映。鎮派出所、包養網綜治辦、中心小學及蔓湖村委、蔓湖小學派出聯合工作組,多次上門做包養網付勇的思想工作,并全力協調孩子入學各項資助及家庭脫貧事項。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輟學近半年后,付鳳英、付振法于2019年1月回到學校。

包養網鳳英、付振法的重返校園,是黨和政府兌現不讓包養一個包養孩子因貧失學的莊包養網嚴承諾,得益于新建區實行的義務教育控輟保學“雙線責任制”,即“區政府—鄉(鎮)政府—村(居)委會—學生家長,區教體局—學校—班主任—學生”協同機制。

學校、屬地、教育行政部門齊抓共管教育扶貧,源于2016年學生資助工作的包養網一次改進。據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當時在核實受助學生信息時發現,學校能夠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但難以把準其家庭情況;當地政府對學生家庭情況熟悉,卻未必了解學生的就讀情況,因此資助遺漏、重復等現象時有發生。

如何匯聚包養學校、屬地、教育行政部門等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學生資助工作?當時,我省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受教育子女為重點,創立學生資助工作學校校長與鄉鎮屬地“雙負責制”,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信息一個不錯、一個不漏。

2018年初,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從制度上強化了義務教育扶貧資助政策學校校長與鄉鎮屬地雙負責保障。2019年4月,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工作組在反饋我省2018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時肯定了這一做法,認為該制度創新在全國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應。

包養網

目前,全省1531個鄉鎮(含街辦)、7583所義務教育學校簽訂了責任狀,做到學生資助精細、精準、精確。“雙負責制”實施4年來,其“雙線”信息比對、“雙向”分工落實、“雙聯”資金保障等優勢,正在得到彰顯包養

——包養“雙線”信息比對力求精準。為實現教育行政部門與扶貧部門、學校與鄉鎮信息一致,省學生資助包養管理中心把“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電子檔案信息系統”與包養網省扶貧辦數據系統進行資源共享,按照“過程管理、動態調整”的要求,指導各市縣教包養育部門與當地扶貧部門定期開展數據比對,包養推動學校與鄉鎮進行實地核實,“雙線”并行比對。2018年至今,全省各地各校已開展包養網三次數據核對比對工作,核實數據量達包養194.1萬人次。

——“雙向”分工落實夯實責任。針對以往在教育扶貧工作中,學校包養與鄉鎮之間責任劃分不夠明確等問題,包養我省進一步明確學校負責全面包養落實在校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工作,鄉鎮重點核實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信息。根據這一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創造性開展工作,如余江區建立責任包干制度,鄉鎮場領導、干部包片、包村、包戶,學校領導、教師包年級、包班、包人;湖口縣制定考核制度,明確考核結果與鄉鎮領導提拔任用掛鉤。

——“雙聯”資金保障優化分配。學生資助政策的落實關鍵在于資助包養網資金的精準使用,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聯合財政部門強化管理和落實,形成資助資金教育、財政“雙聯”保障工作機制。在操作中,改變往年按包養照在校生人數進行“一刀切”的分配模式,先按建檔立卡學生人數進行分配,剩余資金再平均分配到各地,優先確保建檔立卡學生全覆蓋。2018年,全省發放學生資助金41.26億元,惠及151.2包養4萬人,其中資助建檔立卡學生47.22萬人,金額10.54億元。

學生資助“雙負責制”帶來的示范效應,在教育扶貧其他領域次第花開。宜春市推進“部門+社會包養網”協同助學模式,在落實各職能部門幫扶助學責任的基礎上,倡導愛心企業和熱心人士參與教育扶貧。遂川縣建立包養網縣教體局、市監局、司法局、綜治委、公安局包養網、人社局等部門協同的“聯控聯保”包養網機制,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人員,共同抓好“控輟保學”工作。

包養新建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杜璇認為,教育扶貧“雙負責制”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實現了學校與家庭、學校與鄉鎮、線下與線上、定期認定與動態調整的良性互動,起到了握指成拳凝聚合力的效果。(記者 駱 輝)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