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養網【網絡媒體走轉改】“紅軍村”烈士后代講述家鄉巨變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網絡媒體走轉改】“紅軍村”烈士后代講述家鄉巨變  

新村一棟棟別墅林立,這里背靠青山、面向田野、綠水環繞、環包養境優美。

初秋時分,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后山上的17棵烈士“信念樹”依然包養情婦枝繁葉茂。蘇區時期,黃沙村華屋43戶人家戶戶有人參加革命,“信念樹”便是其中17位青年參軍前親手種下包養網包養網,后來先輩們不幸在長征路上壯烈犧牲,也因此留下了“華屋17棵松”的感人故事,“紅軍村”“英雄村”的稱號也由此得來。

村民華水林的爺爺華欽材便包養網是其中一位烈士。時光荏苒,歷經8包養網站0余年滄桑變遷,黃沙村華屋如今已煥然一新甜心寶貝包養網——村內一棟棟別墅林立,村外一排排蔬菜大棚錯落有致。

“曾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經的土坯房擁擠、破舊不堪。”坐在村口廣場接受采訪時,華水林望著不遠處的幾排老房舊址感慨道。

由于舊包養價格ptt社會戰爭創傷,加上當地資源匱乏、耕地貧脊、勞動力短缺等原因,以前華屋貧困程度極深,村子119戶中有103戶住在透風漏雨的土包養甜心網坯房中,其中8戶還因土坯房倒塌被迫租房居住,附近村莊還流傳著“有女莫嫁華屋郎”的說法。

看到,華水林等村民曾經居住過的土坯房低矮潮濕,每間屋子僅有10余平方米,一張床鋪便占據了大部分空間。“小時候兄弟姐妹6人和父母擠在三包養包養網房里,后來各自成家后增加到20多口人,因為家中窄小,一家人從來沒有過過團圓年包養網。”

不僅包養網ppt居住條件差,村子各項基礎包養設施也很落后。“電壓不穩,電燈昏暗,還不如點油燈;村里沒水井包養甜心網,喝水要到后山用扁擔挑流下來的泉水;整個村莊只有一條泥濘小路和危橋通向外面。”華水林對曾經破敗的包養網心得村貌記憶尤新。

另外,華屋農業產業也十分薄弱。當時包養甜心網全村人均耕地面積僅0.62畝,山地6.5畝,由于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30%的耕地常遭水淹,另有60%的耕地是“望天田”。因為在老家生活困難,1998年華水林只得到廣州、深圳等地打工包養app謀生。

近兩年,政府逐步啟動土坯房改造工程,通過補助、貼息貸款等方式,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平整土地、統一施工建設、統一分配住房,為華屋村民建成了66套具有濃厚客家風情的新樓房。“我們每戶樓房占地面積約90平方米,兩層半的建筑面積共225平方米左右。”華水林說。

伴隨著產業扶貧工程的推進,村里還建起了蔬菜大棚。2014年底,48歲的華水林返回老包養家建新房、置產業,一年便實現了脫貧致富。“承包的6畝大棚,種了茄子、辣椒、西紅柿,去年第一包養網dcard年種植就掙了包養甜心網4萬多元,今年估計會有七八萬。”比對曾經華屋人均收入僅2000元的生活狀態,華水林不免感嘆包養網

“之前農產品沒有好銷路,每天村民只能推車走10多里路到鄉鎮圩集上賣。”現在,村里的農村e郵服務站可幫了華水林等農戶的大忙,“農產品發售贛南地區,基本隔包養網一天就能到貨。”

現在,村里不僅硬化了路面、修建了通往城鎮的柏包養感情油路,還建起了村史館、農民戲臺等基礎設施包養網,山上種植了油茶、臍橙,田地里大棚內種植了各類蔬菜。如今的“新華屋”背靠青山、包養網單次面向田野、綠水環繞、環境優美,宛如大山里的一處世外桃源。

俗話說“飲水思源”,過上幸福生活的華屋村民依舊難忘過去的艱辛,更忘不了黨和政府的恩情。他們特意在村口廣場上書寫了“昔日破包養網舊土坯房如今新屋包養故事亮堂堂,感謝黨的政策好百姓心里喜洋洋”的由衷之言,教育后人要熱包養愛黨、跟黨走。

80多年來,在華屋村民的精心保護下,屹立在華屋后山的17棵烈士“信念樹”依然傲然挺拔,守望著家包養價格園,也見證著華屋后輩人生活的種種變遷。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