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15日電(韋香惠) 江南多魚鮮。金秋9月,可謂是老饕們一年中最為期盼的時節之一。這個時候的太湖三白,每嘗一口都稱得上包養女人味蕾的極致享受。
富饒的長江哺育了魚米包養之鄉一代又一代,但“竭澤而漁”帶來的后果也令人憂包養心。很長一段時間內,從三江源到巴蜀,從荊楚到吳越,長江流域生態系統警鐘陣陣。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如今,已經到了第三個年頭。
竭澤而漁
“太湖浩大跨三包養網州,四邊清溪盡曲流。大小孤山七十二,要吃鮮魚網來兜。”這首《太湖船歌》用來形容9月的太湖真是再合適不過。那是太湖傳統的開漁包養價格ptt季,也是一場美味盛宴的開端。白魚、銀魚、白蝦三種層次不同的白色湖鮮代包養價格表太湖鮮味的最高水準,也被稱為“太湖三白”。
湖鮮美味養活了太湖邊上世世代代的漁民。蔣益權的家位于太湖西南岸的浙江長興縣新塘村。他告訴中新網,太湖捕魚早已形成成熟的產業鏈,新塘村的人過去主要從事魚的收購和營銷工作,包養站長真包養一個月價錢正以捕魚為生的主要還是在江蘇一帶。
過去,到了9月捕甜心花園魚的高峰期,他總是一早從新塘港出航,等著在無錫一帶的太湖湖域下錨停泊,第二天再和當地漁民會合,等待漁獲收網,再運至碼頭,賣到批發商、飯店包養網老板,直至萬千消費者手里。
蔣益權介紹,高踏網捕魚是太湖最常見的捕撈方式,一網到湖底,無論大小全都收,“恨不得能一網打盡,這一下收入就能有五六萬。”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過去幾十年隨著人口增長以及工業化進程加快,過度捕魚導致太湖乃至整個長江付出了包養網沉重的環境代價。“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作業方式,造成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一度到最差的“無魚”等級。
十年禁捕包養網
“魚的價值很高。”2022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研究員危起偉因包養為參與救護長江白鱘的故事而被媒體廣泛報道。
危起偉告訴中新網,自己大半輩子都和魚類打交道,尤其是瀕危魚類物種保護基礎和保護技術研究。在他看來,人與魚的關系也是經濟跟生態之間關系的一個體現,包養軟體應該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
中國科學院院士、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包養女人是最早呼吁長江十年禁漁的科學家,也是危起偉的博士導師。經過包養科學調查研究,2006年,曹文宣院士就倡議長江應該施行“十年休漁”,當時曾引起很大包養爭議。
危起偉認為,生態保護與漁業發展,應根據水域結構與功能變化與時俱進,進行適應性調整。從長遠角度來看,讓魚有包養網評價一個更好的生存和繁殖環境,也是為了人的子孫后代。綠水青山,魚翔淺底,這需要人類活動暫時做一些避讓。包養合約
2020年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范圍和時間的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開始實施長包養價格ptt江十年禁漁計劃。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最包養網遲自2021年包養意思1月1日0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有人說,這項政策是用十年“無漁”來換年年“有魚”,給水生生物留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使長江水域生態自行恢復生物多樣化。還有人說,這項政策更重要的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
年年有“魚”
禁捕之后,千萬漁民的生活因包養網此發生了改變。“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我們祖祖輩輩靠漁為生,禁捕以后,很多人生活確包養實受到了很大影響。” 蔣益權原先從事水產生意,這幾年也不怎么做了。
和蔣益權一樣,過去兩年多,長興縣共有1600多名漁民和相關從業人員“棄船上岸”,告別了多年捕魚販魚的生活。
距離不遠的南太湖新區濱湖街道也是如此。黨政辦工作人員李乾坤向中新網介紹,當地有漁民三百多戶,約有1600人都是漁民,如何高效穩妥推進禁捕退捕,同時讓漁民上岸無憂,是一項重大課題。
為了幫助退捕漁民適應“上岸”新生活,南太湖新區濱湖街包養道對于符合政策要求的退捕漁民給予補助。堅持市場包養網VIP就業與政策幫扶就業相結合,想方設法支持退捕漁民轉產,同時進一步提升漁民安置小區的人居環境品質,幫助退捕漁民融入新生活。
“太包養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暮色降臨,湖上一片靜謐,熟悉包養這包養管道里的人總會想起這首歌,包養價格ptt吳儂軟語訴不盡的水清景美,只盼有朝再見 “水底魚蝦肥”。(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