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一包養行情】《民法總則》中的“中國元素”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中國網觀點中國2017全國兩會系列評論之六十八

王雷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2女大生包養俱樂部017包養網年3月15日通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是我國民事立法和法治建設的里程碑,是我國民事權利的宣言書,也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蘊含眾多“中國元素”的包養網民事基本法律。《民法總則》廣泛借鑒其他國家或者地區民事立法經驗,但又不包養網唯哪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民事立法是尚;《民法總則》在遵循立法規律的同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相適應,回應了該法第1條所規定的“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立法宗旨。《民法總則》中的“中國元素”既有歷史延續性,又體現出開拓創新性,既繼往開來、又推陳出新。

《民法總則》堅持了《民法通則》中的立法成功經驗,體現出歷史延續性

1986年《民法通則》總結新中國成立之后立法和社會包養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民事法律關系這一核心概念出發,開創了“民事權利-民事義務-民事責任”的立法體例,分別專章規定民事權利、民事責任,突出民法的權利本位色彩,體現了權利、義務和責任相協調統一的法治原則,也為《民法通則》贏得了中國“民事權利宣言”的美譽,《民法總則》堅持了《民法通則》的立法成功經驗,體現出立法的歷史延續性。

《民法總則》在民事權利一章進一步豐富了民事權長期包養利的類型和內容,為民事權利類型開放性和客體發展性預留空間,對個人信息權、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規定富有時代性、前瞻性、也提供了立法的中國經驗。民事責任制度是“中國元素”的民事法律制度之一,是對中國民法體系的重大突破。

《民法總則》采用“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術,堅持了既往多元化民事責任方式的立法經驗,將民法典分則民事責任的共通性規定提包養煉統合,以實現立法的涵括和簡練。《民法總則》還延續并完善《民法通則》的法人類型,創設了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的立法分類,以期在國家和個人之間推動社會的生長、發育和成熟,推進社會治理。

《民法包養網單次總則》突出家庭在民事活動中的功能地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一個人最無法選擇而對其影響又最為深遠的就是他所處的家庭環境。婚姻家庭是一個包養具有法的意義的倫理愛的溫馨港灣,是一個感情和財產的共同體,家庭成包養感情員特別是夫妻間側重整體協同,這是休戚與共、志同道合、忠實互讓、敬老育幼的包養網具有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人身信賴關系的緊密結合型團體。幼有所撫、老有所養、人的社會化始于家庭,人可以隨時回歸家庭的港灣。婚姻關系中夫妻互相合作有助于對未成年子女的撫包養養,親子關系也能起到穩定夫婦關系的作用,家庭在子女社會化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家庭的功能是綜合的和不可替代的。《民法總則》突出家庭養老育幼、包養甜心網組織倫理生活的功能,以家庭包養網監護為基礎,并通過監護人資格撤銷、監護人資格恢復、成年協議監護等具體制度來細包養網ppt化落實;還堅定家庭的民包養合約法地位和團體性特點,承認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的民事主體地位及“兩戶”財產的團體性特點,以有利于發揮家庭在組織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戶”也成為家庭在法律上的重要稱謂。支付贍養費、撫養費或者扶養費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更是展現了維護家庭和睦團結的立法導向。

《民法總則》中滲透了濃厚的人文關懷和綠色發展理念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中,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民法總則》以人為本,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以充分保障人的自由與尊嚴和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特殊關愛為核心內容,以人文關懷為最高價值,于細微處紓解人們的懊惱和愁苦,增進人們的歡喜和快樂。

《民法總則》將民法對人的關懷往前延伸到胎兒包養網站,保護胎兒遺產繼承、接受贈予、侵權損害賠償等利益,是尊重生命和生命平等法治理念的體現,進一步彰顯了民法的人文關懷理念;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下限,更好地尊重未成包養一個月價錢年人的自主意識、拓展其自我決包養價格ptt定的機會;在監護問題上充分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體現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和對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的原則;還增加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特別保護規定,是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傾斜保護的立法體現。《民法總則》還強調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的特別、傾斜保護,吸納了“弱式意義上平等對待”的平等新內涵,彰顯了民法人文關懷的理念。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就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傳統文化思想,也因應了綠色發展理念。《民法總則(草包養案)》一次審議包養網稿、二次審議稿均將綠包養合約色原則規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總則(草案)》三次審議包養網稿將綠色原則移至民事權利一章加以規定,將綠色原則作為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的原則。《民法總則(草案)》四次審稿和正式頒行的《民法總則》恢復綠色原則的基本原則地位,有助于突出綠色原則作為包養網站民法典的基本價值取向,更為全面體現綠色原則在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和承擔民事責任等民事活動各領域的引導和規范作用,是我國民法典回應21世紀資包養妹源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時代特征的重要立法舉措,也是對傳統民法基本原則體系的重要創新。

《民法總則》將民主、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入法

《民法總則》將決議行為增加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新類型,這是重要的立法創舉,在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中貢獻了“中國元素”。決議行為根據程序正義的要求采取多數決的意思表示形成機制,決議結果對團體臺灣包養網全體成員都具有法律約束。決議行為成為團體依法開展自我約束、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重要機制,是團體自治的重要方式。決議行為借鑒并實踐了民主的多數決機制和正當程序規則這兩大核心要義,決議行為也是民包養情婦主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法商法領域的重要體現。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奉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為《民法總則包養條件》的重要立法宗旨,友善和睦也就體現為我國民法典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包養網的重要立法哲學。互尊互信、寬容禮讓、團結互助的友善待人之道成為民法典內在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民法總則》規定見義勇為等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時,救助人民事責任的免責,體現了立法對救助人的寬容,立法的寬容有助于進一步激發見義勇為、崇尚正義、友善和睦的善行義舉。《民法總則》還規定對見義勇為行為中救助者所受損害的救濟,以期減少“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情形,消除救助者的后顧之憂,鼓勵其無私利他、救危濟困。見義勇為等自愿實施的緊急救助行為屬于廣義的情誼行為,是友善價值觀的民法體現,立法相關規定分別體現了對緊急救助行為的寬容和鼓勵,豐富了民法的調整方法,進一包養網ppt步增強了民法典的道德底蘊,傳承了中華民族隆禮重法的優良傳統。

(來源:觀點中國)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