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海與楊永發在蘋果包養園中。(受訪者供圖)
2020年最后一天,是張大海兒子5歲的生日,他叮囑家人給包養兒子買一個蛋糕。自2016年1月1日擔任涼山州鹽源縣棉椏鄉塘泥灣村(現為一碗水村)第一書記以來,張大海與家人聚少離多。談起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張大海表示家包養人是理解和支持的:“既然做了這份工作,哪有不付出和犧牲的,再苦再難也要克服。”
2015年,塘泥灣村成為國網四川鹽源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的定點幫扶村,5年來,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下,塘泥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張大海看來,最大的變化是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改變,“從不知道如何掙錢,眼里是迷包養茫,到現在家家戶戶努力發展生產,對生活充滿希包養望”。
包養網張大海所說的希望,是塘泥灣經濟林木產業發包養展帶來的。塘泥灣村現種植花椒8000畝和蘋果1000畝。一畝地可以種下40棵花椒樹,一棵成熟的花椒樹可采摘15斤花椒,每斤單價按最低6元計算,每畝產值有3600元。
曾經的塘泥灣村種不了包養蘋果,缺水缺電是制約當地產業發展的基礎要素。張大海四處協調,產業扶持配套項目修建水窖100個,石漠化治理項目又申請到180個,如今塘泥灣村共有水包養窖400多個。作為國網四川鹽源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派駐塘泥灣村的扶貧干部,張大海積極推動當地電力改造。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涼山供電公司精準幫扶涼包養網山州10縣19個貧困村,派出38名駐村幫扶干部,總結出了適宜彝區高寒高海拔山區發展包養的精準幫扶模式,在塘泥灣村前后投包養網入350萬元實施電網升級改造,保障村民用上了優質、安全、可靠的電能。從2016年種下第一顆蘋果包養苗包養網到2019年蘋果收獲,證明了塘泥灣村也可以種出好蘋果。
水和電的問題解決了。但對于只種過土豆和玉米、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村民來說,沒有資金和技術,很難邁出第一步。2016年,張大海向包養網公司申請了試種包養100畝蘋果的6萬元經費,包養網免費給村民發樹苗和農資。
塘泥灣村花椒樹。(受訪者供圖)
貧困戶楊永發是第一批加入蘋果試種的村民,2020年,18畝的蘋果園為他和大兒子一家創收了10多萬元,加上花椒、養豬、養雞賣出的20多萬元,楊永發成了他口中的“小包養小老板”。“一家人肯定包養網忙不過來,要請人干活,要開工資的,每人一天120元,還要管一頓飯。”楊永發說,“一天都沒有耍過,天天耍的話,就是天上掉餡餅也撿不到。”
楊永發的脫貧致富路徑折射了塘泥灣村“長短結合”產業發展方案,長期靠蘋果包養網,包養中期靠花椒,短期則是牛羊豬雞養殖。張大包養網海在幫助村包養網民解決蘋果種植啟動資金和技術問題的同時,向公司申請產業扶持資金,發雞苗、豬仔、母豬等,為村民收入保底。
5年的駐村生活,讓張大海包養網和村民之間既像親人又像朋友。
塘泥灣村蘋果樹。(受訪者供圖)
“第一書記就應該為民謀利,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上的困難。”張大海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成為塘泥灣村民困難的收集者和解決者。47歲的王有科在女兒王澤芳填報大學志愿的時候犯了包養網難,文化水平不高包養網的他沒法給女兒出包養謀劃策,張大包養海通過研究歷年學校錄取分數、分析就讀專業前景提供建議。“扶貧先扶志,扶貧必包養網扶智”,張大海積極幫助學生走出大山,走進大學校園。“無論他們以后是在外工作,還是回來建設家鄉,讀了大學,他們眼界和想法都會有所不同。”張大海來到塘泥灣村之后,該村共有76人考上大學。
塘泥灣村2017年脫貧摘帽,2020年,年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300元增長到8900元。“希望村子未來繼續發展產業,實現90%林木經濟覆蓋,做‘一村一品’讓農副產品有競爭力,包養網打出自己的品牌。”張大海還在努力著。(吳曉)
發佈留言